康海(1475--1540),字德涵,号对山、沜东渔父,西安府武功县人(今陕西省武功县武功镇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状元,28岁参加会试,顺利通过殿试对策称旨,遂登进士第一,任翰林院修撰,秦腔鼻祖、史学家、文学家、戏剧家,以诗文名列"前七子"之一。所著有诗文集《对山集》、杂剧《中山狼》、散曲集《沜东乐府》等。
在今陕西省武功县,至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明朝状元康海要吃醋,让县太爷去老师家买醋的民间传说。
相传是这样的,康海高中状元后,被皇上安排到翰林院任修撰。一日,康海因看到西安府递到翰林院的折子,而触景生情,思念家乡。他随后向丞相告假,回乡省亲。
翌日,康海带着随从一行三人,驾着马车,从京城直奔家乡西安府武功县。数日后,康海终于回到魂牵梦绕的家乡——武功县,只见武功县城东西皆是高塬,塬上树木郁郁葱葱,阡陌纵横,顺城南北望去,北高南低,北梁山,南漆水,水流潺潺塬下绕城而过。康海拂袖而立,环顾四方,与他整日宫墙红、文案黄、水墨黑形成鲜明的反衬,甚是欣喜,心情愉悦。
入城回家,放下行李后,康海便吩咐随从休息,自己只身快步去他的启蒙恩师家,见到恩师,老师两鬓斑白,腰背微驼,略显凄凉,拜过之后,寒喧几句,正是吃午饭的时刻,老师便请康海一起吃饭,饭菜极其简单,一盘素菜,一碗面条。老师吩咐师娘把平时舍不得吃、自己做的醋,特意拿出来说:“京城山珍海味吃腻了,来点醋,味道更好些。”康海说:“老师为何吃这种醋,而且饭菜如此……”。老师说:“人上了年纪,不能教书了,没有经济来源,靠种点粮食,维持生活。”饭罢,康海闷闷不乐的离开恩师家……
康海回乡的消息很快在县城街头巷尾传开了。县太爷知道后,不敢怠慢,赶紧去康海府上拜见,前面有开道的,中间有抬轿的,后面有随从的,最后有拿礼品的,前呼后拥,好不热闹!见面后,行礼拜罢,分宾主上下坐定。县太爷嘘寒问暖,问住得习惯?问住几日?问有何需求?并奉上吃用礼品。最后,县太爷拿出二百两白银,送与康海花销。康海拒绝了所有礼品,对县太爷说:“为官要兴民一方、知百姓困苦!”他想了想说:“吃得习惯、住得也习惯,从小长大有何不惯!只是那天在恩师家吃的醋,味道独特,风味俱佳,勾起了儿时的回忆。”县太爷立即差人去康海老师家买醋。康海却说,不着急,明天去买,明早买的醋味道更好些。
第二天一大早,东方晨曦微露,县太爷便差人去买醋,差人到老师家后,敲门,门开后,差人便说:“老先生,康翰林说你们家的醋味道独特,风味俱佳。”老师一听,学生差人来买醋,便取来醋罐子打醋。差人立即阻止,“要不了这么多,县太爷说康翰林只要一瓶。”老师恍然大悟,取来瓶子,灌了一瓶子醋。差人问多少钱?老师说:“二百两银子!”差人说,“这么贵!”老师说:“别人,一分不收;他要,少一分不行!”差人只好给二百两白银走了。
回到县衙,差人将瓶醋交与县太爷,县太爷二话没说奔向康海府上送醋,开门的管家说,康海已经一大早回京城了。
县太爷提着醋,从左手到右手,又从右手到左手,一时不知所措,陷入沉思,然后恍然大悟……
隧后,县太爷便经常访贫问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