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咸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洁文化 / 文学作品 / 正文
谈曾国藩的“慎独”观
来源: 作者:张俊卿 李 邦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1-11-30 13:25:42

小时候的曾国藩并非天资聪颖,其智力可以说是中下水平,连考7次才中秀才。天资不够就算了,脾气还火爆,为人傲慢,好与人争,常常与人发生冲突,后来入朝为官在朝廷中也不受待见。改变发生在30岁那年,曾国藩突然醒悟,立志要学王阳明“做圣贤”。他到处虚心求教,学习修身之法,并持之以恒、严格自律。他把自己一生修身秘法总结为两个字:慎独。也正是凭着这两个字,他成为了一个让朝廷百官敬佩、去世后清王朝停朝三天的一代名臣。

何谓慎独?《礼记》云:“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句话是说即使一个人在独处、无人注意的时候,也要谨言慎行,不做失道失德的事。

曾国藩是如何做到一生慎独的呢?

曾国藩认为,立志高远,方能把自己与凡夫俗子区别开来。人生没有追求的人,是不可能做到自律的,有高远的志向,慎独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根之木。所以当曾国藩从内心深处开始立志建功立业时,他就为自己的修身之路注入了持久而强大的动力。为警戒自己的言行,改正自己的过失,曾国藩特意给自己取了个别名:“涤生”。涤,就是洗涤过去的污垢;生,意味着每一次改过,都会迎来新生。曾国藩一生把慎独放在修身之根本地位。他在《君子“慎独”论》中,仔细考察古人修身的功夫,认为成效显著的有四项:慎重独处,就会心胸泰然;庄严恭敬,就会身体强健;追求仁义,就会心悦虔服;正心诚意,则神灵也会钦敬也。其中,他认为慎独是根本,是“体”,其他三条是枝叶,是“用”。曾国藩认为,慎独就是遏制自己的欲望和贪念,连其中最隐蔽微小的地方也不放过,行事遵循自然之道,一刻也不能间断,内心时时刻刻自省且无愧于心,所以心胸安泰。曾国藩说:“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举头三尺有神明,在曾国藩看来,人此一生,所作所为,不为做给别人看,是为给自己内心一个交待。

曾国藩还坚持每天写日记,在日记中反思自己的言行得失,一生持之以恒,从未间断。他不但自己写,后来还把日记公开,通过亲人朋友的“点评”来提示自己,用他的话说就是:“势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所成。”曾国藩在《曾文正公家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昨晚,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人得到一笔额外财产,自己很羡慕。早晨醒来之后,我觉得自己很可耻,于是对自己痛加指责,说自己好利之心如此严重,做梦居然都会梦到,这是不能容忍的。又说:中午到朋友家吃饭,席间,朋友说另一个人最近也发了一笔横财,我的心又为之一动,非常羡慕。回来后,我在日记里写道,早晨刚批判了自己,中午又犯了同样的错误,我这个人真可谓卑鄙。从曾国藩的日记中可以看出,他对自己意念的谨慎与敬畏可见一斑。也正因为“慎独”两个字,彻底改变了曾国藩的后半生,保全了晚节,留下了声名。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体悟“慎独”的内涵,加强学习,提升修为,时刻用党章、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反面典型为镜鉴,努力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