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述英雄事迹时,曾多次提及长征中“断肠明志”的工农红军第34师师长陈树湘的感人事迹。陈树湘1905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受毛泽东等影响投身革命,逐步成长为工农红军第34师师长。1934年12月18日,连续作战2个半月的、腹部中弹流血不止的陈树湘,被敌人押解途中,不愿做敌人俘虏的陈树湘,趁敌不备,将那沾染自己鲜血和炮灰的右手默默伸向了自己的腹部,触碰到腹部伤口时,陈树湘已经疼得眼眶血管爆红,毅然决然的从伤口处扯出自己的肠子,绞断,直至自己断气。这是怎样一种场景啊,不禁让人潸然泪下。然而无情的敌人丝毫没有被触动,反而怒火中烧,泄愤似地砍下陈树湘的头颅,挂在了城楼上,城楼的对面是陈树湘自己的家乡,那里有阔别7年之久的新婚妻子和自己年迈病重的母亲,就这样天人永隔,这一年,陈树湘29岁。
“断肠”,这是怎样一种痛苦的“酷刑”,遭遇此刑罚尚且如此,更何况是自己对自己“施刑”。宁断肠不投降,断肠明志铸忠诚。数月来的艰苦激烈的作战,没有休息过的陈树湘以这种方式“躺”了下来,在自己的故土永远的安息了。
陈树湘烈士“断肠明志”对党忠诚的光辉事迹感人至深。在党史学习主题教育活动中,重温陈树湘烈士先进事迹,不断汲取“断肠明志”对党忠诚的精神动力,有助于提振我们广大年轻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不懈奋斗的精气神。
从“为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中汲取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的精神动力。1934年11月陈树湘率队顺利完成掩护红军主力抢渡湘江的任务后,兵力锐减,但他信念坚定,宣布部队向湘南突围,如果突围不成,誓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中蕴含着他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以及对党的绝对忠诚。坚定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安身立命之根本,对党忠诚是党员干部的首要政治品质,特别是我们纪检监察干部更要坚定对党忠诚。汲取这一精神养分就需要我们以主题教育为契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加强党性修养,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从“坚决完成军委交给的任务”中汲取不畏艰险、勇于担当的精神动力。为了掩护红军主力顺利渡过湘江,陈树湘临危受命,挑起全军总后卫的重担,并向红五军团首长保证“坚决完成军委交给的任务”。“坚决完成军委交给的任务”彰显了他不畏艰险的坚强意志以及敢于担当、勇于担当的优良作风。不畏艰险、勇于担当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汲取这一精神动力,就需要广大纪监干部要深刻分析当前反腐倡廉工作的艰巨和挑战,深入思考应对之策,形成敢于担当的意识;激励自己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不断攻克前进道路上的“娄山关”“腊子口”,走好新时代纪检监察的“长征路”;纪检干部要加强学习、强化历练,不断提升自己担当作为的能力,涵养勇于担当的素养和底气。
从“一定要坚持斗争”中汲取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动力。东返湘南的战斗中,陈树湘腹部中弹,躺在担架上时,他还鼓励战士们“我们不能被眼前的困难吓倒,一定要坚持斗争,一直坚持到最后胜利”。“一定要坚持斗争”中饱含着他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意志。激发这一“精神动力”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提升敢于斗争的能力和善于斗争的实力。一方面要教育广大党员干部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挺身而出,面对歪风邪气,坚决斗争、毫不退缩,面对热点问题,与时俱进、锐意进取;面对痛点问题,敢于“壮士断腕”“刮骨疗毒”;另一方面注重提高纪监干部斗争能力,提振斗争士气,让纪检干部在基层一线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引导其把握斗争规律、讲究斗争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