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70、80、90后,你脑子闪现的第一个词语是什么?
有人曾做过这样的总结:70后勇敢坚强、80后热情奔放、90后个性张扬。也有人编成段子,调侃三“代”人不同的职场观念:70后加班狂、80后拒绝加班、90后拒绝上班。
大家是否好奇,如果70、80、90后同在一个科室办公,会出现怎样的局面呢?正巧我们审理室就集齐了三“代”人。
首先,就是我们科室的70后--王主任,一个走路都带风的女子。生活中的她精致自律,晨起跑步,养花看书。工作中她“斤斤计较”,任何小差错仿佛都逃不过她的“火眼金睛”,科室的各项工作在她的安排下有序开展并不断提升。她时常在室务会议中,结合近期审理的案件,与我们一起探讨相关业务知识,一针见血的剖析出关键点。我在科室最“怕”的是她,因为她会不定期地给我下“命令”。譬如学习--一周看完一本业务书并接受她的提问,又譬如工作--由薄到厚,由简单到复杂的案卷给我,阅完卷就四到五个方面向她汇报,她时而点头,时而摇头。就是在这样的“监管”下,我的业务能力直线上升。
其次,就是我们科室的80后--亚静姐和兵哥。在亚静姐的身上,我真正看到了什么叫做爱岗敬业。她的电话总是响个不停,绝大多数都是向她请教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无论是谁,她都能一一耐心讲解,而后又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熟悉以后,我才知道,她的丈夫在外地工作,她一个人带着女儿,周内忙工作,周末忙孩子,像“陀螺”一样生活。但是我未曾见她抱怨过,她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好学、认真的状态。工作中从不用主任安排,有条不紊地处理好各项工作,并给予我和兵哥许多指导帮助。她说,她很喜欢现在的工作。她说这句话的时候,眼神坚定带着光。我信!如果不是热爱,又怎会如此?
兵哥,我们科室唯一的男性,被我们称为“熊猫”。可惜,空有“国宝级”的地位,却享受不到与之匹配的待遇,所有体力活都理所应当地落在了他的身上。他说话时,会努力地睁大眼睛,可惜好像作用不大--眼睛依然很小。他在工作中出现小差错,被主任批评时,就像一个犯错的孩子,一言不发。他写的一手好字,就无怨无悔地承包了所有“门面活”的书写。他脾气非常好,有一次他穿着一件白衬衫,别人说显得头大,他笑嘻嘻的回应:“头大有宝”!他比我早九个月进审理室,处理起工作已经游刃有余。
最后,就是我们科室的90后--我。八月底进入科室的我,就像“闯”入新家的客人,从最初无所适从到现在的融洽相处。在这里,我享受到如家人般的关爱,工作中,他们不厌其烦的为我解答疑难,传授他们的工作经验,鼓励、肯定我的每一次进步。生活中,他们帮我找住处,解决住宿问题,带我去吃本地特色,讲解风土人情。工作时,我们常常因为探讨案情过于投入而忘了时间,我也曾因为坚持自己的意见而与亚静姐“红”过脸。但是转过身,当我“厚脸皮”地说:“亚静姐,我想吃你做的饭”时,亚静姐会用宠溺的眼神看着我,霸气地回答:“想吃啥,下班后姐带你回家做”。
写到这儿,大家是不是可以想象出我们平时在一起的日常。都说三岁就会有代沟,更何况十岁呢?可是我们“三代人”因缘分在一起工作,担负同一份责任,不是亲人却胜似家人。既有纪检监察干部工作时的认真严肃,又不失生活中善良、坚韧、活泼、灵动的多面性。
我很庆幸,遇到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