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周岁的儿子在学校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高兴之余,我惊喜地发现我家与党真有缘,祖孙三代人入党都是21周岁。从1921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我的伯父、父亲、我自己以及我的女儿、儿子都在21周岁这个年龄光荣加入党组织。这不仅是历史的巧合,更是我们家庭的荣光。
我的祖父马凤鸣出生年龄与伟人毛泽东同龄,他勤劳致富,热情好客,置田掌家,思想先进,鼓励支持伯父和父亲耕读传家,求学上进,接受先进文化思想教育。伯父马作正出生于1921年,1942年在醴泉昭陵中学就读的伯父受党组织的熏陶,成为当时的社会进步青年,与同学阎振维一起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参加救国救亡运动,经昭陵中学地下党员赵弘道的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3年底的一天晚上,伯父与同学等人冲进了国民党醴泉剧院砸了戏院,当他们从戏院返回学校的途中,只听“砰”的一声枪响,与伯父并肩行走的一个同学倒在血泊之中,当场身亡。伯父及时回校说明情况,在校长李耀六保护下离开学校,返回老家,在南屯当了一名小学教员,隐姓埋名,掩盖起自己的真实身份。不久,国民党陕西党、政、军、警开始在全省进行大规模逮捕共产党“嫌疑分子”。12月8、9、10日三天,国民党省党部调统室主任李犹龙,由于醴泉敌特和叛徒的出卖,共抓捕教师、学生、商人等48人,其中,共产党员23人,被送往西安特联组审讯关押,醴泉党组织遭受敌人的严重破坏。伯父在党组织提前保护下,逃过这次劫难,为以后重建党组织保存实力。
伯父的足迹遍布在陕南、渭南、泾阳、三原等地,秘密为党组织传送情报,向陕北革命圣地延安,偷渡运送党的领导干部、党员达20多人。1946年7月,伯父在王育英的亲自领导下,与范森、赵天琪、侯建业、王启儒等人共同开展党组织的重建工作,建立东乡党支部,成为七个支委之一,积极发展党员,扩大党组织的实力,先后介绍张永昌、尚忠合、马瑞兴等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5月18日醴泉县城后,伯父参与了接收旧县政府工作,与县委书记王育英、县长康志安等创建了中共醴泉县委、县政府。新中国成立后,伯父与县政府秘书陈家惠、通信员窦云峰等人一起工作多年,1953年伯父被组织委任周至县糖酒烟总公司经理、书记职务,伯父在周至县工作生活了50个春秋,先后任商业局、税务局局长,县革委会副主任等职务。他一生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兢兢业业,始终保持着一位共产党员的本色。
父亲马作栋于1934年出生在烽火镇跃马村一个书香之家,九岁时开始在村上读私塾,十五岁考入醴泉县昭陵中学,1953年9月,19岁的他考入西安建筑工程学校学习(长安大学前身),在伯父经常感召和写信鼓励下,1955年的5月25日,年仅21岁的父亲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千名师生唯一入党的学生,同年9月去上海同济大学建筑材料专业学习深造,成为我们村上解放初期的第一个大学生。
1957年8月父亲从同济大学毕业,回母校任教担任校教师党支部书记。1958年9月组织上派父亲带领6名教师赴青海西宁市,筹建青海建筑工程学校。当时的条件异常艰苦,作为该校最初的奠基者和创始人,父亲他们边基建边招生,使学校很快初具规模。特别是三年困难时期,父亲带领着百余名师生到青海湖畔的天骏县边教学、边开荒种地,度过了最为艰苦的一段岁月。因为出色的表现,1959年到1960年底,父亲先后参加了全国劳动与生产相结合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大会和青海省群英大会,受到了表彰。
1962年8月,父亲调回醴泉县委工作,先后担任县委机关团委书记、青少部部长、纪检委常委、政工组党支部副书记、革委会接待室主任、安置办主任、醴泉县人民剧团团长等职务。在担任县剧团团长,在他的主持下,排练了多部现代秦腔戏,招收并培养了康建民、张保卫、刘克忠、胡屯胜、赵胜利等一批国家级的秦腔艺术家。
1966年,“文革”开始后,父亲不畏艰险,勇挑重担,时任县委安置办主任的他负责安排省、市下放干部、居民落户、知青插队等工作,出席省、市三下放代表大会三次,安置下乡知识青年3763名,下放干部87名,下放居民33户。虽然事情千头万绪,但他却安排得井井有条。期间他曾先后带领全县20个公社的书记、社长及680名师生,分别去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参观学习,去北京参加毛主席第10次接见红卫兵检阅活动,圆满完成任务。1971年至1980年,父亲分别担任礼泉县第一中学、西张堡中学书记兼校长,在此期间,学校教学秩序井然,成绩显著,被县上确定为重点高中。
改革开放后,父亲担任醴泉建筑公司经理,在单位他大胆实行定额管理,使企业产值倍增;他现场蹲点办公,建成了醴泉剧院、县委办公大楼等一批精品工程,受到了县委的高度肯定。父亲在建设局工作,获得工程师职称,于1985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房工作会议和1991年在宁夏召开的全国城镇建设会议,并在会上做了专题发言,介绍经验。他曾接待建设部及省市县参观团近百次、数千人。
如今88岁的父亲已有着66年党龄,在入住醴泉永康颐养中心期间,他仍然每天坚持读书看报写笔记,参加组织生活会。“听党话,跟党走”,是他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他的学习、工作历程与新中国同龄,见证了伟大祖国的繁荣与发展。他的一生丰富而多彩,平凡而伟大,他的勤奋、进取与执着,他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让我们做儿女的备感骄傲与自豪,激励着我们下一代继续奋进前行。
在伯父、父亲谆谆教导下,八十年代末,当时还就读醴泉第二中学的我,报着对军营生活和革命圣地延安的想往,弃笔从戎,成为一名光荣的武警战士,在刻苦训练之余,我积极参加各类函授学习,身影常常出现在延安大学图书馆和新华书店,在部队和地方报刊发表新闻稿件百余篇,连年受到部队嘉奖。在担任部队文书和军戒管理员期间,多次完成重大军事任务。1989年10月,我奉命带领两名司机和两名战士,从延安出发到西安陕西武警总队龙首村仓库换发新的武器装备,就是把几百条五六式步枪换成八一式冲锋枪,这个押运任务艰巨,责任特别重大。当车辆从西安返回中午行驶到宜君塬时,发生严重堵车,看着蜿蜒崎岖山路上停放一百多辆汽车,我深感问题的严重性,为防止发生意外,急中生智,及时求助最近的黄陵县武警中队官兵守卫警戒,当看到10多名战友来支援时,我悬着的一颗心才放了下来。先后往返历时十多天终于顺利完成任务,当我返回到延安武警部队后,接到党组织通知,我已被接收为中共预备党员。
1990年春天,我从延安部队退伍回到县城,被组织安置在电视台从事媒体工作,采写近千篇新闻稿,有20多篇荣获陕西新闻奖和咸阳新闻奖,先后出版了纪实文学《丰碑》《绿色,那就是你》《九嵕山下我的家》等文集,成为中国报告文学协会会员、陕西作家协会会员。2004年4月我被组织提拔为县广播电视局(台)副局长、副台长、党支部书记,随后分别担任总编辑、文体局、文旅局副局长。2014年我兼任县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宣传组副组长,2017年兼任县委巡察组首轮组长,开展为期一年四轮政治巡察工作,组织满意,干群好评。我的人生每一次进步,岗位每一次变动,都处在繁花似锦的春天,由衷地感谢党组织的多年培养。
女儿、儿子出生后,我经常给他们讲述父辈的事迹经历,,让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走好人生每一步。女儿马兴先后就读西安美院和长安大学研究生。她在学校多次获得国家和学校奖学金,一直担任校团体干部,被评为优秀研究生。2016年国庆节前夕,她在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那年也是21周岁。儿子马驰坤高考失利后,我没有责怪他,而是鼓励他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学好大学每门课,向人生高点冲刺。在儿子的努力下,很快成为学校学生会干部,并在他21周岁被接收为预备党员。欣慰之余,由衷地感谢敬爱的党,感恩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国徽党徽铸忠魂,红色家风代代传。我们这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并没有过多特别和炫耀之处,只是在这种红色家风的传承和熏陶下,才有了与祖国同在,与党同心的生动事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将永远铭记:组织上入党,一生一次,思想上入党,一生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