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秦岭,郁郁葱葱的竹林映入眼帘,每当看到它时,挺拔翠绿的情景便会不知不觉陶醉于其中。宋代苏轼曾在《于潜僧绿筠轩》中这样描述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从古至今,竹子被赋予了许多的寓意,竹,代表超凡脱俗清新高雅;竹,神恣仙态,潇洒自然,素雅宁静,令人心驰神往;竹,象征民族气节,自古代表文人刚直不阿有气节有骨气。
竹,生机盎然,蓬勃向上。当春风还未融尽残雪,新的生命----竹笋就悄悄地萌发了,一场春雨过后,竹笋破土而出,直指云天。所谓“清明一尽,谷雨一丈。”便是她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机的写照,看到的竹子几乎都是成片成群的模式。象征着一种善群以及任劳任怨的精神。也寓意着人的善良、憨实、有责任心。
竹,轻盈细巧、清新高雅。尽管有百般柔情,但从不哗众取宠,虚心劲节,朴实无华才是她的品格。她并不优美但她文静,她并不出色但却默默无闻——她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下,顽强地舞动,快乐地跳舞。
竹,虚心大度,善于包容。柱子的外部是非常的直的,内部则是呈一种中空的状态。这个象征着竹子一种虚心、包容的品质。也寓意着人的虚心的品质以及接受他人提供的建议的包容性。
竹,笑迎风霜雪雨,“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千古名句已传遍了世界,它与白杨一样直,一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它那刚正不阿的性格,不畏风霜严寒,是文人学者毕生所追求的,这也是做人的根本所在。看着这竹,我想到了那些具有竹子品格的革命先驱们,他们像竹子一样,不畏艰险,不屈不挠,艰苦奋斗,敢于斗争,正是我们新时代纪检监察干部应该学习和发扬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