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给我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我认为马栏是红色的。
马栏是红色的革命圣地,马栏传播着革命的星星之火。在风雨如磐的黑暗时刻,在民族生死存亡危难之际,巍巍马栏山,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清清马栏河,洗涤人们困惑的心灵。马栏窑洞的灯光,是追求光明者的启明星。工字房里嘎吱嘎吱的纺车声,关中八一剧团演出的歌剧,田野里开荒种地的铿锵号子声,汪庭有极富乡土气息的《绣荷包》……谱写了中华儿女战天斗地的壮志豪情。
在马栏窑洞里,习仲勋主持创办了《关中报》,以群众路线为办报生命线,扎根群众,说群众话,诉群众苦,表群众意,用老百姓的话讲百姓的事,鼓舞着陕甘宁边区人民战胜强敌的勇气,成为黄土地孕育的“红奇葩”,是“党和群众的连心桥”,其思想的真理激励着中国革命不断取得胜利。
30多万斤的药品、棉花、粮食、武器等战略物资途经马栏,运送到延安 ;1300多万进步青年、革命群众从全国各地途经马栏到达延安,先后有300多名高层领导和知名民主人士,由国统区通过马栏这条地下交通线,平安奔赴延安,看到“红星照耀中国”。
“金匾十绣全,金匾上绣的是,政府恩情宽”,解放区蓝色的天空下,信天游绕着红旗飞,马栏是最鲜亮的中国红。
记得我第一次到马栏,觉得马栏是黄色的。这条通道为打破国民党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发挥了重要作用。20多年前,我从咸阳回到旬邑上班,单位要组织到马栏开展警示教育,带着魂牵梦萦的虔诚,我第一次到马栏“朝圣”。那是一个冬天,县城到马栏还没有旬马路。早上我们9点多钟就出发,一路颠簸,跟随运煤载重卡车扬起的黄土,经过近三个小时的颠簸才到达马栏。路两边光秃秃的,满眼都是黄土,不见一点绿色。这满眼的黄色是中国的底色,是民族的底色,是历史的底色,也是旬邑马栏冬天的底色。
今年7月,我一个朋友从苏州来旬,我带她到马栏参观纪念馆,旬马路一马平川,映入眼帘的是满目的苍翠,漫山遍野都是绿色,我和朋友都惊呆了,马栏什么时候变成绿海了?朋友惊叹道,这哪里是北方,简直就是塞上江南啊!
听纪念馆的讲解员介绍,从上世纪末,中央实行退耕还林政策,老百姓不上山砍柴放牧,生态变好了。特别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不断推进绿化造林工作,实施退耕还林、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大地披绿,山河换装,旬邑的绿色林土面积不断扩大。不光山变绿了,马栏河水也变清了,这是古人所说的“圣人出”吗?
马栏农民也告别了传统的耕种模式,改种苹果、红枣、花椒、核桃等经济作物,经济效益稳步上升。2020年,马栏也告别绝对贫困,打赢了生态治理和脱贫攻坚两场“战役” 。
后来,我多次来到马栏,瞻仰革命遗址,接受红色教育,感悟马栏革命精神。每当走进马栏,面对巍巍的马栏山,完好无损的七孔桥、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大礼堂和会议室,自己都会被一种精神所震撼和感动,思想都会受到一次冲击,灵魂都会得到一次洗礼。在那样一个物质匮乏、斗争激烈的艰苦环境中,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贾拓夫、汪锋等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克服重重困难,历尽千难万险,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和地方游击队前赴后继,浴血奋战,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的奋斗之歌。
马栏是一块血染的土地,马栏的森林曾掩护过战士的躯体,马栏的窑洞曾经住过中央首长,陕西、河南、山西省委先后在这里办公。如今,那巍巍的青山还在,那破旧的窑洞还在,那为信仰而英雄不屈的革命精神还在,先烈的英雄业绩还在这里闪光。有人说,廉洁是红色的。血也是红色的,廉洁和血液一样,是一个大写的人不可或缺的法宝。刘志丹、谢子长就是红色的,因为他们始终忠于自己的革命事业,为了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不惜牺牲自己,他们对党忠诚,对革命事业无比赤诚,从某种角度上讲,廉洁,是对国家和事业忠诚的体现!习仲勋在马栏战斗生活期间,体恤民众,清正清廉,过着极其清贫的生活,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廉洁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高贵与智慧。
在我心中,马栏是红色的,那是在父亲的故事里,在宣传画上,在《绣金匾》的歌声里。在我的记忆中,马栏曾经是黄色的,在黄土高原历史的风沙里,在农耕文明的乡土气息里。现在,马栏是绿色的,既清雅高洁,又五彩斑斓,就像漫山遍野的苹果树,扎根在肥沃深厚的黄土地,长出绿枝叶,挂满了鲜红的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