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到周敦颐,是在八十年代中学语文课堂上,有一篇十分短小的散文《爱莲说》。关于此文作者,老师三言两语照读课文最下方注释: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北宋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几乎再未作其他补充介绍;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更是鲜见关于周敦颐的介绍,故而长期以来,孤陋寡闻的我只概念性的记得周敦颐就是写《爱莲说》的那个北宋人,对其人不甚了了。
前一向,忽闻得邻家少年在阳台上朗朗有声,细细听之,却已是《爱莲说》的后半段了:“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忽然忆起当年我刚刚从师范毕业的语文老师特别推崇此文,当课堂上讲解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时,年轻的老师咂咂嘴,反复吟咏了两遍,感叹道:寥寥数字,即把莲花的神形韵味描写的出神入化,作者借莲言志,其倡扬的理想的君子人格跃然纸上。文字优美,堪称永世经典!自此“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之句在老师的重点分析和讲解中深深烙印在心。
文如其人,一个要具有怎样胸怀的人,才能写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之传世名句?多方查阅资料后,呈现在我眼前的周敦颐,不仅仅是精通儒、道、释之大儒、北宋理学开山鼻祖、主张“文以载道”、流传下来31首诗歌及《太极图说》《通书》《拙赋》等传世经典的文学家,他更被世人推崇和赞美的是:清官!
周敦颐在任永州通判期间,有一年,其侄子从老家来到九江看望他,临走时侄子请求做官的叔父周敦颐给他写一封推荐信,为自己谋取个差事,这对周敦颐来说实在是轻而易举,但周敦颐回绝了。周敦颐语重心长地说,我虽然官居高位,但我实不能动用这个权力。侄子启程回乡前,周敦颐送了些银两和布匹给他,并作诗《任所寄乡关故旧》一首,托其带回家乡以明己志,诗云:“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停杯厌饮香醪味,举箸常餐淡菜盘。事冗不觉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舂陵只一般。”此诗自述心迹与行止,表明了自己只是个生活上简朴、工作上鞠躬尽瘁廉洁奉公的普通人,不能利用权力为他人谋利。
据记载,周敦颐在粤为官期间,以昭雪蒙冤、泽及万民为己任。所管辖的地区即使是有瘴气和险峻遥远之地,也不怕劳苦,巡视不怠。可惜两年后即55岁时便感染了瘴疠,关心老臣的皇上在周敦颐的请求下,为了让周敦颐调养身体,特意在庐山脚下为其安排了一个闲差,周敦颐认为自己的工作轻松了,就不该拿如此高的薪俸,于是病榻上的周敦颐做出一个决定,上交他的官印,并主动请求减俸,之后隐居庐山,授徒育人。一年后,周敦颐于庐山濂溪书堂病逝。
中国历史上大家、文人不少,但同时以清官留名的寥寥无几。周敦颐就像自己所写的《爱莲说》中的莲花一样,为官正直,品行高洁,正因如此,千百年来备受世人推崇,晚于周敦颐二十多年出生的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称颂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白话文意思是:(周敦颐)人品很高,胸怀洒脱,像雨后日出时的风,万里晴空中的月,不贪图获取名声而锐意实现理想,淡于追求福禄而重视得到民心,自奉微薄而让孤寡获得安乐,不善于迎合世俗而重视与古人为友。
《爱莲说》体现的思想的深度更大程度地取决于周敦颐生活经历及其精神境界的高度。莲花的不媚世俗、洁身自好、坚守信念之寓意,正是周敦颐精神风骨的写照;周敦颐以不慕钱财、淡泊名利、勤政为民、清廉为官的实际行动,为其《爱莲说》做了最好的注脚。于现实而言,我们当今的为官者、从政者,应以周敦颐为楷模,保持独立人格,执政为民,清正廉洁。《爱莲说》是周敦颐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正在通过千万个邻家少年的诵读,浸润着人们的灵魂;它所产生激浊扬清、涤荡尘垢的精神力量,必将坚定我们坚守原则、不忘初心、去追求美好与崇高的决心和信心。
(驻秦都区法院纪检监察组 史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