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咸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洁文化 / 文学作品 / 正文
儿时收麦记忆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1-06-28 10:40:55

收麦子是一年之中最苦最累的农活。

“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农历五月初,村子里家家户户响起了“嚓嚓嚓嚓”的磨镰刀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镰刀磨得好不好关乎着割麦的速度,我们用得是木头做的长把镰刀,安装在镰头处的刃片可以随意卸下来,多为有经验的老人磨刃片,磨出的刃片锋利又耐用。

村里每几户人家就有一个麦场,平时用来堆放柴草、麦秸垛,割麦子前就要提前收拾整理出来,这一步叫割场。沉寂了一整个冬日的麦场,在春风的撩拨下,在春雨的滋润里,各种杂草争相钻出土地,早已遍布麦场的各个角落。每到这时全家老小齐上阵,扛起锄头,拿着扫帚,提起老笼,先用锄头锄一遍场里的杂草,用扫帚将锄下来的杂草清扫干净,在场里有坑洼的地方泼上水,撒上干土,接下来拉着碌碡沿着麦场转圈碾压数遍,在“嘎吱嘎吱”声中,麦场被碾压的光亮平整。

收拾完麦场,就该开镰了。左手抓一把麦子,右手往后拉镰刀,“咔嚓”声中麦子倒下,如此循环,割倒的麦子用两撮麦秆拧成的绳捆成捆,一堆一堆地堆放在一起。此时是全年最为炎热的时候,麦田里股股热浪拍打着金黄的麦穗,也涌向割麦人晒得黝黑的脸庞,不一会儿,汗珠就如下雨般顺着鼻尖、沿着脖颈噼里啪啦的滚在地上,摔成八瓣又很快蒸发。即便炎热让人难以忍受,也没有人愿意放下手里的镰刀歇一小会,收麦本就是件抢时间的活儿,晚一会儿麦子熟透了,再收割就会掉麦粒,也就有“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丢”的说法,除此之外,要赶在雨天来临前把麦子全部抢收回家。到了傍晚回头望去,成堆的麦捆,见证着丰收的喜悦与劳累的苦痛。割麦间隙,也要及时装车把收割下来的麦子运回家,麦捆高高地摞在架子车上,用麻绳紧紧地捆两圈,壮劳力拉车,妇女、老人和孩子帮忙推车,麦地是沟地,路又陡又窄,所有人都用尽全身力气,架子车和人艰难爬到坡顶,人已经累瘫了,喘着粗气说不出话来,这种苦涩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懂。运到麦场的麦子垛在场边,必要时要盖上彩条布,防止下雨被雨淋,雨淋过的麦粒很快就会发芽,发芽的麦子磨出来的面粉口感很差。收麦通常也是全家齐上阵,早上出门前带上水和馒头,中午将就着在地里抢吃两口,干活到半夜也是常有的事。

天气好时,早饭后便将麦捆散开,尽量均匀地摊铺在场上,晒上会再翻动几次。午后一两点天气最热时,开始碾场。村里有拖拉机的人套上碌碡,按亩数收费,碾场通常还需要排队。拖拉机由里向外,一圈一圈地进行碾压,碾完一遍,用铁叉将麦秸翻挑抖动,翻完场后再碾下一遍,感觉麦子基本都脱粒了,开始起场。用铁叉挑起麦秸,抖动几下,垛到场的角落,留着烧炕。剩下的麦粒与麦衣的混合物,用木掀堆成个尖堆,碾场就算结束了。

傍晚起风时,就该扬场了。木掀铲少量麦子,逆着风向高高地扬起,出手要快,麦衣子轻,随风飘向一边,麦粒直直落下。此时还需要一人拿着扫帚轻扫落在麦堆上的杂质,这是一项很考验技术的活,技术不到家,始终清理不干净,还有可能将麦粒混入麦衣子中。扬出来的麦衣子也要收集起来,同样留着冬天烧炕用。

扬干净的麦粒需要及时晾晒,脱干水分的麦子更容易保存,不易发霉也不易生虫。晒麦子大概是小孩子最喜欢的环节了,架子车放在树荫下,铺上干净的蛇皮袋,如果零花钱允许,还可以买上一支“大红鹰”雪糕,那时吃雪糕,绝对比得上现在的每一顿大餐。或者叫上小伙伴一起,找些小石子或者杏核,就地画上棋格,玩“狼吃羊”游戏,每次跟堂哥玩这种棋,不论我是“狼”还是“羊”,最后都是堂哥赢。玩一会就去用木耙翻腾下麦子,可以晒得更均匀些。晒上一两天,牙齿咬几颗麦粒,感觉水分脱干净了,装进蛇皮袋里,放置干燥地方保存。收成多的人家,麦子全部入屯保存。至此,收麦这项农活就结束了。

随着农村的发展,后来的我们有了水泥地面,不再需要割场,有了收割机、扬场机,也不再需要过于繁重的体力劳动,再后来,种麦子的农户少了,很少再看到蔚蓝天空下的金黄麦浪,收麦子这项农活已经成为记忆。

(旬邑县太村镇纪委 高璐)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