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长武县,到处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旱原小麦创奇迹,吃粮想着梁增基。”其中所说的梁增基,是我国著名旱区小麦育种专家,长武县农技推广中心研究员。
1961年,刚从西北农学院毕业的广东籍大学生梁增基响应党中央:“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的号召来到了偏远贫穷的长武县。为了能让大家吃饱饭,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下,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无数次的经验总结,他用自己的信仰和坚持先后育成了702、7125、“长武131”、“长旱58”、“长航一号”等高产优良的小麦种子,这些良种在渭北和甘肃陇东南部旱区大面积推广后,不但让老百姓有饭吃,还可以吃到香喷喷的白面馍。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他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然而,当他功成名就之后,却不居功自傲,不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始终保持着一个共产党员的优良品格。
80年代初,和梁增基一起来长武工作的大学生,都回了城。陕西农科院等多家单位曾以优厚条件调他去工作,他都婉言谢绝了。他说:我不能离开,百姓们的日子还很苦,只有培育出抗病性强、产量更高的小麦种子才能真正解决大家的吃饭问题。
1990年,他担任农业局职称评定领导小组组长时,妻子周彩莲拟被评定为助理农艺师职称。然而,当名单送到他手里时,他直接划掉了妻子的名字。他说:“周彩莲同志没有什么大的成绩,就不要评了!”后来,他儿子也被分配在农口工作,而作为农口专家的梁增基,在干部培训、进修、评奖和提拔这些事上,不但不为儿子说情,还警告儿子不许打着他的旗号找组织。为此,他和家人发生过多次争执,但没有谁能改变他。
梁增基平时生活非常简朴,从不吸烟喝酒,不浪费、不攀比。他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永远是:白色的短袖,蓝色的裤子,骑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车头上挂着那个已过时好多年的黑提包。到市上开会他总是搭乘长途汽车,住廉价旅馆。如今,依然住着50多平米的廉租房,过着每天一个馒头一个鸡蛋一盘青菜一碗稀饭的生活。
本来,他不用过这样拮据的日子,如果靠卖种子他早就成了百万富翁,但梁增基却把自己辛苦培育出的良种分装成二两的小袋,低价分散供给农民,让群众自繁推广。本来,他也可以把国家发的奖金用在家里,但他总是一次又一次的捐出去。他认为国家发着工资,干出点成绩是份内之事,即便得了奖金,也得捐出去,因为奖金是国家的,还应该用于国家。
上善若水、润物无声。在当代发明家、“三秦楷模”、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等光环下,梁增基始终淡泊名利、宠辱不惊。如今88岁高龄的他还没有退休,甚至比年轻人还要努力。在炎炎烈日下,他一身布衣、一顶草帽,穿梭于乡村原野,守候在田间地头,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终日奔忙,他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誓言!
(长武县博物馆 白曙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