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栏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红色根据地,也是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这片红色的热土,是无数革命先烈浴血奋斗的战场,也是革命志士和军需物资通往延安的重要驿站和红色通道。但对我来说,马栏青山依依,碧水幽幽,更是我革命理想萌生的地方。
一九四五年十二月,我的父母亲被党组织由延安派往马栏工作。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呼啸的西北风吹得我浑身寒颤,但来接我们的同志身上却穿着单薄的衣服,还打着补丁。到马栏后,将我们安排在军民自己动手开挖的一孔土窑洞里,窑里有一个炕,一个小桌子和几件简单的办公用具,这就是父亲多年宿办合一的地方。父亲杨玉亭被任命为关中分区行政公署督察专员,母亲惠清汶任关中分区马栏区妇联主任,我随父母来马栏上小学。在这里学习生活的四年日子里,马栏军民艰苦奋斗,军民一家亲的鱼水情和前辈们出生入死闹革命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初的马栏,虽然抗日战争已取得胜利,但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反攻摩擦不断加剧,对马栏实施了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马栏的政治经济形势都很严峻。父亲和关中地委、专署、军分区其他领导一起,按照毛主席提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方针,果断带领全区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实行生产自救。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每天清晨嘹亮的军号声把我叫醒,看到战士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喊着响亮的口号上早操,练刺杀、投弹、射击,摸爬滚打,苦练杀敌本领。我还常看到机关干部和战士们掂着劳动工具,上山下沟开荒种庄稼,种蔬菜,上山砍柴,烧木炭,纺线织布,发展手工业,机关喂猪养羊,解决干部战士吃穿用和取暖等问题,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就连我们小学用的粉笔,也是老师和同学们用粘土亲手搓揉出来的。
我在课外时间,经常跟随母亲,看她们妇女在一起开荒种地。大家干活都非常卖力,人人汗流浃背,有的人手上都磨出了血泡和厚厚的老茧,但从没人叫苦叫累。到了秋季,看到红红的高粱穗、半尺长的玉米棒,狼尾巴长的谷穗,堆满路边的土豆和南瓜,大家心中的喜悦都溢于言表。我身上穿的单衣、棉衣、鞋和上学背的书包都是母亲一针一线亲手做的。那时的马栏冬天特别冷,数久寒天,冰天雪地,有的人手、脚、脸和耳朵都冻伤了。母亲用她勤劳的双手给我捻毛线,编织帽子、手套和袜子御寒。我的父亲是主管经济工作的,在地委的统一领导下,他带领专署各级干部,紧密团结关中分区广大军民,指导发展分区生产,建设巩固解放区,筹措军需钱粮药,支持军队的后勤供应保障工作。
马栏人民在长期的抗日、解放战争中,积极上交公粮,捐款捐物,妇女们勇跃做军鞋,乡亲们组成人力和车马运输队,向前线将士们送去急需的补给品。妻子送丈夫,父母亲送儿女参加游击队和人民军队,壮大我军队伍。乡亲们还挑选强壮的农民,组成前线抢救伤员担架队,冒着敌人枪林弹雨的危险,将战场上受伤的将士火速送到后方战地医院救治。老百姓是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生命的源泉,马栏人民无私无畏,为中国人民的翻身解放做出巨大的牺牲和贡献。这样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我们要一代一代的传承发扬广大,永不忘记。
一九四六年下半年,敌人不断对陕甘宁边区进犯,父亲带领专署干部与西北野战军警一旅老三团利用拉锯战、游击战与敌军周旋。敌军将他们围堵在深山里,几天几夜突围不出,饿了吃点干粮、渴了喝点溪水,在极端困难的情形下,他们依靠坚定的革命信仰与坚强的意志品质,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终于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突围战斗胜利告终。
马栏革命根据地由于所处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敌人一开始就对马栏在军事上围攻,经济上实行封锁。但由于我们党的为民政策好,马栏分区的党政军干部官兵和马栏人民心连心、根连根,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我们的地盘更大了,军队更强壮了,根据地更巩固了。分区党政军各级干部和官兵,经常深入各个乡镇和农村,宣传党的政策,发动群众,大力发展经济,大搞生产运动。每逢春秋播种和夏秋庄稼成熟时节,帮助困难家庭播种和收割丰收的果实。部队官兵还帮助驻地农村修复乡村道路,便于农民出入行走和生产活动。分区领导经常带领《八一剧团》下基层,向农民群众演唱《兄妹开荒》《十二把镰刀》《夫妻识字》等剧目和革命歌曲。借此机会,领导向群众大讲抗战救国,要和平反内战的道理,大大激发了群众的革命热情和斗志。每年逢八月十五和春节传统佳节,当地农民吹着唢呐,敲锣打鼓,带上丰收的果实,到分区慰问党政军机关干部和官兵,还和《八一剧团》的演员、干部官兵大联欢、唱歌、跑汉船、扭秧歌。我当时深深的感到马栏军民的感情比海深,军民联欢的热情红似火。马栏的天空特别蓝,马栏的太阳特别红,马栏的空气特别新鲜。
匆匆一别,离开马栏已经六十多年了,但这段难忘的童年记忆,依旧荡漾在我的心中,时时泛起涟漪。如今的马栏焕然一新,整齐的房舍、红红的苹果、金色的麦浪彰显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但巍巍青山仍在、老一辈革命家住过的窑洞还在;坚持革命理想信念,流血牺牲闹革命的精神还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丰衣足食的传统还在;民护军,军爱民,军民团结世无敌的光荣传统还在,马栏精神将永放光芒,马栏的明天将更加辉煌!
(秦都区文联 杨惠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