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咸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洁文化 / 文学作品 / 正文
从苦难走向辉煌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1-05-25 10:52:31

《苦难辉煌》一书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在艰难曲折中探索前行逐步壮大的历史进程,清晰地再现了一幅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极端困苦的境地下,以不畏牺牲的勇气,艰苦卓绝的斗争,引导中国革命历经苦难,最终走向胜利辉煌的历史画卷。

阅读过程中,革命先烈身上的英雄品质和奉献精神深深感染了我。飞夺泸定桥时,为了抢在敌军增援部队前头占领桥头,红四军团将士拄拐杖,嚼生米,喝凉水,冒着倾盆大雨,走着像被浇上一层油的羊肠小道,三步一滑,五步一跌,在这种条件下昼夜行军二百四十里。红军长征过草地时,士兵们都缺吃少穿,冻饿交加,时任右路军兵站部部长兼政委杨立三和战士们一起抬着担架,迈过脚下的野草、泥沼和腐臭的黑水,硬是把周恩来等人抬出草地。

苦难的岁月已经过去,奋斗的脚步却不能停止。读罢《苦难辉煌》,给了我不少启示:

“信仰”是最强大的力量。老话说,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当年红军在后有追兵、前有堵截的恶劣环境中,何以能够凭借两条腿走过二万五千里?思索来,答案只有两个字:信仰。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它指引着共产党人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前进。回顾党的奋斗历程,我们党领导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究其原因,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个理想。信仰是精神的支柱,是无法怀疑的力量,尤其对于我们年轻干部而言,只有自觉接受信仰的滋润,不断深化理论学习和党性锤炼,才能做到“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南西北风”。

“道路”是最睿智的指引。书中写道:“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送来了组织指导,甚至送来了部分经费。但没有送来武装割据,没有送来农村包围城市,没有送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在那段用生命和鲜血为革命探路的艰难岁月里,斯大林不了解中国国情的错误判断,王明、李德、李立三的错误路线,使我们的革命走了一些弯路,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于是“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革命赢得最终的胜利。我们年轻干部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善于从政治上正确判断形势和把握大局,善于在复杂条件下开展工作,善于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

“奉献”是最有利的法宝。书中序言写到:“任何民族都需要自己的英雄。真正的英雄具有那种深刻的悲剧意味:播种,但不参加收获。这就是民族脊梁。谨以此书献给过去、今天、未来成为民族脊梁的英雄,他们历尽苦难,我们获得辉煌。”在那个风云激荡、狼烟四起的时代,摆在中国人面前的道路充满未知,正是因为一大批革命先驱义无反顾地涉过历史长河中最汹涌澎湃、最危机四伏的部分,尝遍艰辛、历尽苦难,才有了我们今日之辉煌。我们年轻干部就要敢于面对,甘于吃苦。无论形势怎样发展,环境怎样变化,吃苦在前、冲锋在前、勇挑重担的要求不能变;埋头苦干、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本色不能忘。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回首历史的轨迹,虽有今日的辉煌,勿忘昨日的苦难。中国共产党就是通过自身不断的思考、实践、坚持,才一次次地创造了奇迹,真正实现了从苦难到辉煌的涅槃。我们当以先辈先烈为镜,从老一辈革命家和革命先烈留给后人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中汲取前进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把吃苦耐劳作为工作常态,在不懈奋斗中实现人生理想。

(淳化县纪委 石彬楠)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