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我们姐弟三人刚进门,父亲已端坐在客厅中间了,我们知道例行的公事又来了:周周回家汇报自己工作和生活。弟弟笑着说,爸,你比我们局长都严肃!
这是我们家独特的习惯:上学时,父亲每周都会抽出时间听我们姐弟三人汇报学习情况、在学校与老师、同学怎么相处的,即使农忙也不例外;工作了,每周听听我们的工作、小家经营情况,有什么思想问题了大家集体讨论一下。那些年,我在外地上班,每周也会专门给父亲打电话。母亲常常戏谑父亲,一辈子没当过领导,在娃身上过瘾呢!
仔细想想,我们家的规矩和习惯可不止这一个呢!
父亲常常说一句话:穷要精神富要稳。祖父一生勤恳,家境殷实,但四个儿子都为人谦逊,待人诚恳,身上毫无傲娇之气。大伯一生从教,工作兢兢业业,桃里满天下;父亲和两个叔父在农村务农,也都和邻里和睦相处,从无口舌之争,谁家有事都积极相帮。后来,因为文革,家庭有些变故,但父辈四人从未怨天尤人过,依然故我,过好自己的日子,教育好子女,处理好人际关系。在十里八乡小有名气。
小时候,每到吃饭时间,村里的人都会端着碗,三五成群,在太阳底下边吃边聊,可我们家每顿饭一定要等家里人全都坐在桌边,父亲说开始才可以吃饭的,有好几次,村里的小伙伴端着碗在门口喊我,我瞅了瞅父亲,赶紧摆了摆手,村里人总笑我们家讲究真多,父亲说,你们上学忙,我们干活忙,一天就吃饭这么点时间,大家可以坐在一起,说说话、谈谈心;再说端出去吃饭,聚在一起,不是说这家长就是说那家短,事非都是这样出来的。我不希望我们谈论别人家的家长里短,也不希望我们家成为别人的谈话内容。
七八岁的时候,每年我们家都会来一个外地的残疾人,架着双拐,每次来都会住十天半个月,那是父亲有一次外出路上遇见的讨饭人,见他可怜,把他领回家,刚开始来时,我们都嫌弃他脏,不和他一桌吃饭,父亲看见了,狠狠地收拾了我们三人,他说,人无贵践,人也都会有落难的时候,不要看不起任何人。后来他再来时,我们都亲切地叫他“伯伯”,走时母亲也会给他装一袋子的饼子让他路上吃。
母亲年轻时裁剪、刺绣了得,我们家的缝纫机一年四季从未合过,不是今天给这家娃补个裤子,就是明天给要出嫁的姑娘绣个枕头,却从未收过一分钱,母亲总说一个村子的,咋好意思呢?两个姨夫都在外上班,表姐的衣服总是最时兴的,母亲给我们三人买不起,但也从未让我们失望过,她的一双巧手让我们成了村里孩子羡慕的对象。母亲说,有钱没钱也要想办法把日子过好。
上学时,每到放假,早上是不能睡懒觉的,父亲会提前安排好我们每周要干的农活,拔苗、锄地的活也分到每个人身上,放学了我们会自觉地做好自己的那一份。即使到了现在家里的二亩半地也在自己耕种,父母年事已高,夏秋两忙我们都会安排好工作生活,携子带夫,回家劳动,父亲称这是不让我们忘了本,我们笑言这是劳动改造。
我们姐弟三人上学时正是家里最紧张的时候,村里风气不好,女孩基本没有上学的,同龄的都去南方打工了,但父母从未说过一句让我们辍学的话,他们总说,男娃女娃一个样,只要你们能上我们都供。到今天村里还有人笑父母:你以为孩子给你提礼品,那是孝敬你,那都是你当年供他们的钱买的。父亲说,孩子上学了总归和不上学不一样,只要娃们好,我不吃都高兴!
当年我在酒店上班,父母不会说“出淤泥而不染”的话,只是再三叮嘱我要洁身自好,远离不好的人和事,每次回家首先检查我的衣着,他们认为,衣服正了,心才会正;姐弟在学校教书,父亲说教书是一个良心活,一定要让自己无愧于老师这个行当。后来,我进了事业单位,父亲鼓励我要上进,多学习,每次我取得一个证书,父亲比我还高兴。弟弟在学校走上了管理岗位,父亲总说一句话,你首先是一个老师,其次才是校长,一定要主次分开,这样弟弟虽然行政工作很忙,每周还是坚持带课。
记得我入党的那一天,我给父亲打了电话,父亲说你回家我们好好谈谈。我说领导已经谈过了,父亲说作为家长,我必须和你谈。那一晚,父亲告诫我说,从今天开始你就是一个党员,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任何时候都要记住你宣誓时候说的话,这不是一个程序,也不是一个口号,这是责任和义务。学习好人、学做好人。后来谈及此事弟弟说他入党时,父亲也和他有这么一次谈话。
成家了,父母对我们的教育延伸到了我们的爱人和孩子身上,既进一家门,就是一家人,喊他们一声爸妈,他们就有责任。这样汇报工作的不仅是我们三人,媳妇和女婿也如此。在对待子女教育上,父母总说学习成绩好坏我们不插手,但孩子的品行你们必须保证。老公戏言,咱儿子以后成不了大事,但有你教育也做不了坏人!看来,父母对我们的教育已经常常烙了印!
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教育,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我想父亲母亲对我们姐弟三人这样的家庭教育,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三个注重”最好的诠释吧!
(兴平市西城街道纪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