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咸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洁文化 / 文学作品 / 正文
春天的味道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1-04-08 10:54:42

春风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吹黄了油菜花,也吹来了春天的味道。春天的味道是什么?是春笋,是青团,是春韭,是香椿,是春饼,也是野菜。三四月的旬邑,寒意尚存,下过几场雨后,土地变得松软,地里的各种野菜便开始探头探脑,争相钻出泥土,肆意的享受着春日的微风与暖阳。在这么多种野菜中,我最爱荠菜,荠菜是春天最鲜嫩的味道。

荠菜,在旬邑方言里,读音与“地菜”相近,味道没有腥苦,没有怪味,与其他食材亦可完美组合,富含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营养丰富,味道甘美。古时,荠菜又被称作“护生草”、“灵丹草”,在中医里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诗经《国风·邶风·谷风》中写道:“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辞书之祖《尔雅》中,有“荠味甘,人取其叶作菹及羹亦佳”的描述,苏轼的《与徐十二书》中,“今日食荠,极美。念君卧病,面醋酒皆不可近。惟有天然之珍,虽不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其法取荠一二升,许净择入淘了米三合,冷水三升,生姜不去皮,捶两指大同入釜中浇。生油一蚬壳,当于羹面,上不得触,触则生油气,不可食。不得入盐醋,君若知此味,则陆海八珍,皆可鄙厌也。天生此物,以为幽人山居之禄,辄以奉传不可忽也”。由此可见,荠菜自古以来便是餐桌上的一道美味。

小时候,对于身处北方的农村人来说,依然处在物质贫瘠的年代。冬季餐桌上唯一的一道菜,是妈妈入冬前腌制储备的咸菜。连吃几个月的咸菜,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们,都无比期盼春日的到来。三四月温度虽有升高,但还不足以让菜地里刚撒下的种子冒出尖来,餐桌上相比冬天,只多了小葱和菠菜的身影,此时依然处于“青黄不接”之时,然而蛰伏了一整个冬季的口腹之欲,在春风的撩拨下已彻底苏醒,叫嚣着要补充新鲜的维生素。荠菜耐寒,历经了一个冬天的漫长等待,此刻已迫不及待地推开泥土,来赴这场春日盛宴。于是,周末放假回到家,挑天气好的下午,带上小铲子,挎起篮子,唤上邻居小伙伴,去地里挑荠菜。荠菜不挑剔,好养活,果园里、麦地里、田埂上随处可见它的身影,说说笑笑玩耍间,一小会功夫便可挑满一篮子,拿回家各找各妈,交给妈妈后,我的任务就完成了。

择荠菜是个细致活,很费时间,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每次挖回来荠菜,吃过晚饭后,一家人围坐一圈,边看电视边仔细地将荠菜上的黄叶子以及混杂着的杂草挑拣干净,整个过程简单又繁杂,但一想到第二天能品尝到荠菜的鲜美,也就不那么觉得乏味和心急了。通常需要一两个小时来完成这第一道工序,碧绿如翡的荠菜被挑拣干净,放回篮子里,等待着第二天的“深加工”。

隔天早起,先打上一盆清水,把荠菜放进去泡半个小时,荠菜的根部泥土比较多,如果直接清洗很难将其清洗干净,浸泡过后就容易多了。这时候的荠菜很嫩,清洗荠菜的过程中动作要轻,重复淘洗直至干净即可。接着将洗干净的荠菜切成碎末盛进盆里,加入少量的食用碱,适量的食盐,待腌出水分后,根据一家老小的口味喜好加入适量的面粉,用手揉匀,放在铺好笼布的蒸屉上,水开放入蒸锅,蒸三十分钟即可出锅,为“菜疙瘩”,旬邑人称“菜布啦子”;亦或者将和好的面团用锅铲压平整,看喜好厚度控制在1厘米左右,太薄了容易破,太厚了口感不好,蒸熟后即为“菜馍”。“菜馍”虽只比“菜疙瘩”多了最后一道整平的工序,但两者的风味完全不同,各有各的独特美味。在等待的过程中,我通常会捣点蒜末放碗里,妈妈加些辣椒面,用热油泼上去,“滋啦”一声中,已提早窥见“菜馍”的美味,再依次加入盐、鸡精、香油、陈醋、酱油、香菜末,“菜馍”的灵魂料汁便做好了。“菜馍”蘸上调好的料汁,配上一碗熬到火候的玉米稀饭,是任何山珍海味也比不过的家常美味。

如果把荠菜比作人,那她一定很好相处,是个不可多得的合作伙伴。荠菜和其他食材组合在一起,淡者出味,浓者提鲜,炒几个鸡蛋或者剁一些肉馅,和切碎的荠菜拌在一起,可做包子,可包饺子,再用荠菜做个蔬菜鲜汤,便又是一顿令人身心舒畅的餐食。

以前条件有限,只有春天才能尝到荠菜的鲜美,现在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农村的大部分家庭也拥有了冰箱。趁着荠菜还很鲜嫩,一次性多挖几筐,挑拣淘洗干净后,开水锅里加盐烫个十几秒,捞出放凉,挤掉多余的水分,用手团成团,用保鲜膜将荠菜团子包裹严实,放进冰箱冷冻层,随吃随拿,也就留住了荠菜的美味,留住了春的味道。

荠菜于我,是家常味的代名词,是昔日思乡情切时的慰藉,被打上时光烙印并刻在了记忆深处。如今经历了求学、异乡工作后又考回到家乡工作,这次,时间充裕,就乘着春风,好好享受一番春天的味道。

(旬邑县太村镇纪委 高璐)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