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1日,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审理陕西省委原书记赵正永受贿一案。权力莫要沾染“铜臭味”,伸手沾染权力就变质,伸手就必被国法所捉。回顾本案,赵正永从一名高级领导干部,堕落为一个受贿七亿元的腐败分子,其蜕变的原因、过程值得我们深思。据天津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指控:2003年至2018年,被告人赵正永利用担任中共陕西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副省长、中共陕西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省长、中共陕西省委书记等职务上的便利,为有关单位和个人在工程承揽、职务晋升、工作调动、企业经营等事项上谋取利益,单独或者伙同其妻等人非法收受上述单位和个人给予的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7.17亿余元。其中2.91亿余元尚未实际取得,属于犯罪未遂。庭审中,检察机关出示了相关证据,被告人赵正永及其辩护人进行了质证,控辩双方当庭充分发表了意见,赵正永进行了最后陈述并当庭表示认罪悔罪。
“既想当大官、又想发大财,将商品交换原则带入党内政治生活,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严重破坏政治生态。”政治与经济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但政和商、权与钱却必须划清界限。纵观诸多违纪违法领导干部堕落的轨迹,上至周永康、薄熙来、令计划,到今日的赵正永等“大老虎”,纵观这些腐败分子总是与商人之间存在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交集。天上不会掉馅饼,世上也没有免费的午餐。沉痛的教训一再表明,权力一旦与金钱有染,沾上铜臭味,就会产生极大的风险。现实生活中,一些别有用心的“老板”热衷于跟领导干部打交道、做朋友,积极打听和逢迎领导干部的“小爱好”,甚至不惜一掷千金。其实,众所周知,交友是假,“围猎”是真,权力背后的经济利益才是他们费尽心思追求的目标。然而,在一点一滴的“糖衣炮弹”和“你来我往”中,个别领导干部“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利用手中的权力做买卖、搞交换,原本正常的政商关系发展成官商勾结、权钱交易、利益输送的依附关系,严重破坏了政治生态,败坏了社会风气,不仅损害政府的公信力,而且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当官发财两条道,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当官与发财注定是奔跑在两条平行轨道上的列车,一旦脱轨必将产生灾难。类似“既想当大官、又想发大财”的赵正永等“老虎”,必然要通过权力做媒,实现利益媾和,以权力与资本的亲密合作来攫取巨额经济利益,实质上是一条见不得光的不归路,为党纪国法所不容。
“要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形成靠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长效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拿出滴水穿石的劲头、铁杵磨针的功夫,不断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有效运用“四种形态”,反腐败高压态势毫不松懈,把监督挺在前面的效果更加突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推动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牢记初心使命,勇于干事创业、担当作为,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在新常态下,领导干部只有恪守“当官就不要发财”的从政原则,构建界限清晰、公开透明、良性互动的“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才能面对糖衣炮弹的袭击“坐怀不乱”,才能筑牢防围猎的“铜墙铁壁”,让权力远离铜臭味。
(兴平市人民检察院 史盟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