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从字形结构上看,从“宀”,以“宀”覆众,有治众的意思。古籍中通常用“官”作馆舍,即官员办公或居住的官府署衙等,后又引申为官吏、官员。
《说文解字》中这样写道:“官,吏事君也”,意思是官员们为君王服务,要听从君王的号令。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官”字首先指出了权力的来源,因为在过去,官吏、官员的“宀”都是皇帝给的,权力也是由皇帝赋予。
时至今日,我们的国家早已是人民当家作主,为官者头顶的“官帽”只能是人民授予,因为一切权力来自于人民,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既然是人民赋予了为官者权力,那为官者就必然是要为人民服务的,俗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在为官者面前,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永远不能是一句空话。
“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什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惟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值,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是唐代柳宗元在《送薛存义序》中对薛存义的一段临别赠言,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凡是在地方上做官,一定要弄清楚自己作为一名地方官,戴上那顶“官帽”时所肩负的职责,要明白自己是老百姓的仆役,而不是来役使老百姓。如果接受了老百姓的俸禄却不能认真给他们办事,甚至还要干一些贪污、敲诈的行径,那最后必然是要受到惩处的。
所以,为官者,应该要常思常虑“官”字“宀”的来源,“官帽”不是自己头上固有的东西,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某一个人赏赐的,而是来自于人民,由人民赋予。为官者要深知,“官位”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官位上的权力来自于民、植根于民。从根本上讲,就是为官者不能丢掉公仆心,因为从政者不论级别高低都是“人民的公仆”,自始至终都是要为人民服务的,这是为官者的初心,也是为官者终其一生应该追求的理想。
“居官守职以公正为先,公则不为私所惑,正则不为邪所媚。”就是告诉为官者要正确看待自己头上的“官帽”,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要清楚懂得公权力姓公不姓私,真正做到用权为公,把公权力用在公事上,把公权力用在为人民服务上。要时刻明白,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行使权力必须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如果为官者把权力作为谋取个人利益的工具,以权谋私,中饱私囊,那最后只能是走向人民的对立面,掉进犯罪的深渊。
(旬邑县纪委监委 肖芳民 刘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