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人必有家,家必有训,家训作为一个家庭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蕴含了太多传统美德,对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家训中看勤俭。“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是清代名臣曾国藩写在家书中的一则家训,大意是说“一个家庭如果勤劳就能兴旺,一个人如果勤劳就能保持身体健康,既勤劳又节俭,就能保持长久,永不贫贱。”当时曾国藩位列三公,可谓显赫一时,然而,即使已经取得了如此成就和社会地位,曾国藩仍躬身垂范,以身作则,力行勤俭。他多次苦口婆心地教导子女:“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同时,叮咛子女不要贪图锦衣玉食,而要坚持每日早起,修文习书,做力所能及的事,不得沾染官宦子弟纨绔之习气。正是因为一生克勤克俭,对子女言传身教,曾国藩被誉为“千古第一完人”,曾氏家族也正因为传承了他创立的优良家风,后世子孙才能人才辈出,几百年来都不曾衰落。
从家训中看清廉。包孝肃公家训有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包孝肃公就是素有“包青天”和“包公”之名的包拯,他在家训中告诫后代子孙,凡是后代子孙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贪污财物罪而撤职的人,都不允许放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允许葬在祖坟上。不顺从我的志愿的,就不是我的子孙后代。包公为其子孙后代制定的家训,至今仍被包氏子孙视为铁律而严格遵守。与其他许多洋洋洒洒的家训家规不同的是,包拯的家训简洁得只有37个字,但这短短37字,却是掷地有声,振聋发聩,凝聚着包公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千载之后,仍为美谈。
从家训中看忠孝。“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摘自司马谈的《命子迁》,司马谈希望自己死后,司马迁能继承他的事业,更不要忘记撰写史书,并认为这是“大孝”。他感到自孔子死后的四百多年间,诸侯兼并,史记断绝,当今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等的事迹,作为一名太史而不能尽到写作的职责,内心十分惶惧不安。所以他热切希望儿子能完成他未竟的大业。司马迁不负父之命训,最终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名垂青史。
纵观古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家训”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是华夏子孙传承中华文明的一个缩影,更应铭记在每一个国人的心灵中,融入每一个国人的血脉中。
(旬邑县纪委监委 肖芳民 刘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