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之余,我翻阅《中国纪检监察报》,一篇《善花何以结恶果?》的文章,该文是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杰撰写的,作者在读完青年作家张小莉的长篇小说《爱之殇》之后,按耐不住内心的悲痛和惋惜心情,写下自己真知灼见——溺爱不是爱,家教不严、家风不正,是腐败滋生的温床;畸爱溺爱的善花结出了有毒的恶果。暂且不说《爱之殇》小说的故事情节如何,究竟什么样的爱才是对子女最好的爱?什么样的家风家教才能给子女最好的成长?就单单这一话题,就已经深深地吸引着我。
作为一名最普通的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长来说,每天陪着完成作业,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期末考试成绩还不错,但是我还感觉做得不够好,和其他孩子相比,有太多的不足,什么舞蹈、绘画、艺术、书法等等之类的辅导班。由于经济拮据原因,我没有给孩子更多的机会让孩子去参加辅导班,总感觉成绩位于班级先列即可。但是一次偶然机会,让我重新审视孩子教育这一重大课题,这是刻骨铭心的伤痛。几天前,已是暖春的三月,天气突变,空气异常寒冷,天空中飘起鹅毛般的雪花,放学回家的路上,儿子半路就突然发脾气,脸上闪烁着委屈泪花说:“给他5元钱,他不回家吃饭了……。”我好言相劝,也无济于事。孩子还是原地站着不动,我茫然不知所措。如何也没有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一幕,以前在教书生涯中,也没有出现过如此的场景,而今,面对十几岁的儿子的我已是无语应对。为什么儿子会有如此举动呢?是我错了吗?还是怎么了?哪里出现了错误……
我陷入了深思,不是我们每天都在督促着孩子完成作业吗?不是我们每天时刻陪伴着他们成长吗?作为家长可以说最了解孩子的吗?但是在现在看来,我是大错而错了。教育孩子不只是单纯地传道授业解惑也,不仅仅是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养成德才兼备、勤俭节约、知书达礼、以诚待人的优良品质,这也许才是真正意义上教育目的之所在。
俗语说,“爱子之心,人皆有之”、“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父母之爱本无可厚非。但,爱而不教,溺爱无度,浇灌失当,结出的却往往是苦果。是啊,溺爱不是爱。现在的孩子那个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呢?久而久之,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养成,会让孩子误入歧途,走上不归路。此时,我泪流面满,痛哭疾首,为时已晚了。溺爱不是爱。这个最大的“父母式”的硬伤,已经多多少少伤害着孩子,忽视了对孩子智力与非智力,体魄与智慧、学问和礼仪、意志与毅力等综合能力方面的教育和培养。
谁能说“教育”是万能的呢?但离开教育又是万万不能的。古代的教育则侧重于道德,与现代教育不同。现代的教育即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形成而出现的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也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迄今为止教肓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人类教育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现代教育概念及特征是其将界定为“教育者以大生产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内容,把受教育者社会化为能适应现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现代社会的人的活动。”现代教育发展到今天,缺失了最基本的特性教育功能——教育人的目的。不论幼儿和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孩子几乎都是趴在课桌上受“教育”的,面对堆积如山的课本和复习资料,在教育“考、考、考,分、分、分。”的指挥棒下,过于凸显了教育的功利性,失去教育本意。教育孩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这不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更是一个痛苦蜕变的过程;这不仅仅是长期受教育熏陶感化的过程,更是一个日积月累磨砺的过程。我们丝毫不可懈怠、马虎。更不能在不知不觉中违背初衷,违背教育规律。我们不免心里不寒而栗,我们不仅要问孩子从书本中究竟能得到什么?到底要培养培养什么样孩子?
那如何才能培养优良品格的孩子呢?这还得从教育入手。《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吕思勉先生《中国通史》有了更准确的解说,“何谓之教育,其意义颇近乎于从前的所谓的习,习是人处在环境中,于不知不觉之间,受其影响,不得不与之俱化的。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居鲍鱼之肆,久而不知其臭。”所以古人教学者,必须慎其所习。古人所谓教,只是效法的意思,教人以当循之道谓之教;受教于人而效法之,则谓之学;人的应付环境,不是靠生来的本能,而是靠相传的文化。于是就有了孟母三迁的故事,因此,我们要树立教育为先的教育理念,让孩子从小就学习孔孟“仁”、“义”,荀子“礼”、“法”等儒家思想,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仁义、敦厚、高尚”等方面的优秀人格品质,从而使其受益终身。
如何才能用优良的家风家教易俗呢?还得从教育家长做起。《周易》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积善之家,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财富传家,不过三代。历代有朱熹、诸葛亮、范仲淹、曾国藩等许许多多著名的家教家训,他们注重自身修养,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心灵,在润物无声中影响孩子的一生,传承家庭美德,弘扬传统文化精髓。正如林则徐讲过,如果儿孙很有德行,留那么多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那是加速儿孙的毁灭。”诸葛亮的诸葛家族1800年很少出贪官,范仲淹的范氏家族千年来很少出贪官,这就是家风、家教的力量,这些都是美德、德行。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也是人生之路的第一所学校。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弥补现代教育功能的缺陷和不足。目前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着重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但愿能够用爱化解教育功能的缺失,用爱化解“孩子的问题”和“问题的孩子”的困境。我想,我们一定会迎来一个崭新的局面,培养出更多的具有优良品质的孩子。
(彬州市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