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咸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洁文化 / 文学作品 / 正文
变了味的家长群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0-12-10 10:13:29

近日,在抖音上刷到一个单身父亲的“告白”,“告白”的对象是孩子的老师,他说:“您能不能每天放学的时候把作业写到黑板上啊?你把作业发到家长群,我每天早出晚归,孩子爷爷奶奶年纪大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孩子根本不知道作业是什么?布置作业写到黑板上真的就这么难吗?”不知道这是不是大多数父母的“告白”?

随着智能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群应运而生,本是为了建立一个老师与家长互通的良好平台,却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变了味儿,有的家长群成了老师布置任务的“作业群”,有的成了家长晒娃炫娃的“攀比群”,还有的成了家长盲目点赞老师的“夸夸群”,而对于部分家长来说也成了日常疲于应对的“压力群”。家长群变味儿,表面上看是群规缺乏或者得不到遵守,实质上是由于家校关系没有理顺、家长与老师的角色没有摆正。个别教师把分内的工作转嫁给家长,导致家长成为“专职教师”;而个别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孩子的责任就移交给了老师,自己当“甩手掌柜”。家校共育理解不到位造成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责任边界趋于模糊,孩子教育停留于表面,难以实现预期效果。只有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

家校共育,关键在“共”。学校和家庭的互相配合程度,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学校教育是主体,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最重要场所;家庭教育是基础,是对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首先,老师应当尽职尽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本职责任。同时,家长也不能忘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只有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家校合作、协同育人,才能达到“1+1>2”的效果。那些关注孩子情感的交流、关于教育目的的探讨、关乎成长经历的分享等,都能在教师与家长之间架起一座心意相通的桥梁。

家校共育,目标在“育”。家校双方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真正的家校合作,需要学校尽可能调动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热情,获得家长对学校管理和发展的认同,也需要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使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在此基础上,划好家校共育的“经纬线”,厘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任务分工、职责边界,才能各负其责、同向而行。

家长与老师有效配合,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各方不缺位、不错位,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才能建立健康友爱,交流顺畅的家长群,让家长群回归原味,取得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

(驻旬邑县市场监管局纪检监察组 孙晓博 姚聪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