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咸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洁文化 / 文学作品 / 正文
平凡的伟大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0-07-14 11:06:08

历史的车轮碾过峥嵘的岁月,留下一道道沟壑;匆匆的岁月流过,如一泓潺潺的溪水。在流水般的记忆里,多少人被遗忘,多少事被淹没在繁芜深处。然而总有一些人,他们爱祖国、爱人民,忠于职守、乐于奉献,用行动见证着共产党人的铮铮誓言,他们虽然平凡却以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对一心为民的初心信念的坚守成就着伟大。

有这么一个人,他面对内涝、风沙、盐碱的“三害”没有退缩,而是带领全县人民封沙、治水、改地,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他身先士卒、以身作则,风沙最大的时候,他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大雨倾盆的时候,他带头趟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势;风雪铺天盖地的时候,他率领干部访贫问苦,登门为群众送救济粮款。他经常钻进农民的草庵、牛棚,同普通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身患肝癌,经常肝部痛得直不起腰、骑不了车,即使这样,他仍然用手或硬物顶住肝部,坚持工作、下乡。他临终前对组织上唯一的要求,就是他死后“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他的名字叫焦裕禄,原河南兰考县县委书记,“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

有这么一个人,年近50岁,却为了摸清实际情况,深入调查研究,求计问策,寻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而奔波在平均海拔4500米,常年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每年7级至8级大风占140天以上,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的地方。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地区106个乡他跑遍了98个,行程达8万多公里,茫茫雪域高原到处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他所工作的地区经济增长、人民增收,而在他车祸去世后,人们在料理他的后事时,看到两件遗物:一是他仅有的8元6角钱;一是他去世前4天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这就是一名共产党员留下的遗产。他的名字叫孔繁森,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两袖清风、一身正气”的好干部。

有这么一个人,村民说起他会竖起大拇指,“张家泉村第一个办夜校,第一个架电,第一个整大寨田,第一个打井取水……张家泉村是远近闻名的先进村!老朱了不起!”语气中满是自豪。这个带领村民走上致富道路的村支书他没有四肢,没有左眼,右眼的视力只有0.3,没上过学,但他是参加过上百次战斗,三次立功,十次负伤,动过47次手术的特等伤残军人。他由于身体情况经常需要外出看病,有关部门曾安排专车方便其就医,但他坚持“作为党员不能搞特殊化”,一直不愿接受。他的儿子有一次骑自行车带他去20里外的医院看病,当时还是沙土路,他在一个下坡处从车上跌下,摔得血肉模糊。儿女都埋怨他为什么不要个车?他总说:“光要车,县里还能正常工作吗?”。他当了25年村支书,不仅没从村里报销一分钱,还时常拿出自己的抚恤金接济群众,村里困难户大多接受过他的帮助。他的名字叫朱彦夫,原沂源县张家泉村村党支部书记,当代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当之无愧的“人民楷模”。

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民族,总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人才,伟大的人才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塑造民族之魂。每当社会变革处在突飞猛进的时期,总有一大批先进分子站在时代的前列,代表着社会前进的方向。焦裕禄、孔繁森、朱彦夫等优秀的党员干部就是时代先进人物的代表,他们严于律己,从不向困难低头,以实际行动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怀;他们恪尽职守,锐意进取,遇到困难总是冲在前面,充分发挥了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他们心系群众、深入基层,是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鲜活教材。

重温英模的事迹,让我们更加明白了“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的真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特别是在我们挥别波澜壮阔的70年,踏上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又一个70年的新征程,作为党员干部我们更加需要在榜样身上汲取力量。要特别学习他们“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自己”的公仆情怀,要特别学习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要特别学习 “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要特别学习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要将他们当做一面镜子来好好照一照自己,从今天做起,从眼前做起,从小事做起,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的做好每件平凡的事,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成就。

(兴平市纪委监委 胡涓涛)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