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儿时的夏收是忙碌的、快乐的!
仲夏,黄灿灿的麦穗成熟了,一阵微风吹过,涌动着金色的麦浪,空气中弥散着收获的味道。
那时,还没有联合收割机等现代化机械,收割小麦得靠父辈勤劳的双手,大人们将麦子用镰刀割完之后运到打麦场上,经过碾压、脱粒、扬场、晾晒,最后才能把麦粒运回家,确保颗粒入仓。过去手工收麦又叫“龙口夺食”,如果不在很短时间内把麦子收到家,一旦麦子被雨淋就会长芽,全年的收成就会付之东流。当时收麦都是全家总动员,各自干着力所能及的活。幼小的孩子虽然干不了活,但也能跟着家长到麦场上嬉闹。孩子们在这里从小就目睹了长辈们的艰辛,知道粮食来之不易,长大了会养成爱惜粮食的好习惯。
关于收麦,还有一个凄美的传说,故事是这样的:“古时候,有一位书生,准备进城赶考。邻居劝他,田里的麦子快成熟了,等麦收后再去赶考也不迟。书生说麦穗才刚刚泛黄,等他赶考完后,再回来收麦子。谁知,书生赶考回来后,看到田里的麦粒全都落地了,他绝望的痛哭起来。后来,这位书生变成了一只布谷鸟,每当麦子成熟时,它便在麦田上空飞翔,边飞边 “咕咕、咕咕……”地鸣叫,好像在告诫人们麦子要边黄边割。”奶奶将这个故事重复讲了许多遍,我小时候每次都听得津津有味。
打麦场是孩子们的乐园,这里有高高的麦秸垛、平展展的场地。放学后,孩子们在这里捉迷藏、打陀螺、骑自行车;麦收时这里更热闹,村里许多孩子都聚集到这里,大家更是玩得不亦乐乎。农忙时,大一点的孩子是有劳动任务的。父母忙着在田里收割小麦,孩子就要为父母送馒头和开水;晾晒麦子通常也是由孩子们看守的,并且时不时地要用木耙子来回翻一翻麦子以便迅速干透;麦子收割完后难免会掉一些,父母没有功夫捡,孩子们就派上了用场,“拾麦穗”会成为孩子们的比赛项目,麦穗拾的多的人会得到奖赏,奖品通常是五角钱的“冰棍”。孩子们的夏收是快乐的!
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其诗作《观刈麦》中写到:“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形象地描写了农民收麦时的情景。农民收麦为了节约时间,由妇女送饭、儿童送水在地头,这种现象持续了好多年,体现了那时麦收劳动的艰辛。当麦收后,金黄的麦子堆满粮仓,人们的脸上又挂着灿烂的笑容。
小时候,收麦的场景已深深地刻入脑海。现在回想起,依旧是美美的回忆……
(旬邑县纪委监委 解双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