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万民景仰的“清官”,大都以清贫为荣、谋私为耻,为官一生,清贫一世。曾国藩有句家训:“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是说做人要像春天一样朝气蓬勃,保持旺盛的生机;更要有硬骨头。一个人甘贫守志、贫贱不移,就能“悠然忘却世间事,唯留清香满田园”,不图名、不争利,不贪享受,不为物役,也才会因无欲则刚而堂堂正正,贫贱不移,活出尊严、气节、风骨和人格,也活出精彩和荣光。
坚守清贫,方能守住清廉。为官难得是清贫,难耐清贫莫为官。《晏子春秋》有言,“卑而不失义,瘁而不失廉”,意谓谦恭而不失礼义,贫困而不失廉洁。陈廷敬也告诫子孙:“凭寄吾宗诸子姓,清贫耐得始求官。”当官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去做官。既然选择为官从政这条路,就要做到“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河南内乡县衙东账房就悬有一副楹联:“廉不言贫,勤不言苦;尊其所闻,行其所知。”甘于清贫,方能干净干事;贪慕奢华,必然走向腐化。有的党员干部走上岔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能甘守清贫,热衷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痴迷于功名利禄、富贵荣华,钱遮眼睛头发昏,官迷心窍人沉沦,最终在诱惑面前打了败仗。
甘于清贫体现的既是正道直行的品质、穷且益坚的气节,也是不易其志的坚守、干净干事的修为,更是心系百姓的情怀、无往不胜的力量,正如革命烈士方志敏所说:“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清贫不仅指一种生活状态,更指精神上的坚守。今天,要求甘于清贫、乐于守贫,并非一味让党员干部过苦行僧般的生活。那种把坚守清贫等同于只能贫穷、贫苦、贫寒的观念,无疑是对清贫精神内涵的误解。所谓清贫之“清”,就是清正、清廉、清明、清白;所谓清贫之“贫”,就是要有一颗不为外物所累的清纯之心,克己奉公,遵纪守法,能安享“贫乐”、保持“贫洁”。
党员干部要有坚守正道、不贪歪财、清白做人、干净干事的底线操守,有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乐于奉献、励精图治的精神追求,有胸怀天下、包容大爱、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境界,始终保持清贫自守、清正廉洁的本色。
(长武县巨家镇纪委 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