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咸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洁文化 / 文学作品 / 正文
有山嵯峨
来源: 作者:杨东峰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0-05-06 11:08:13

大唐贞观年间的一个天朗气清的日子,李唐王朝十八位学富五车的智囊团成员簇拥着他们敬爱的太宗皇帝北出长安,站在泾河南岸的瀛州台上遥望北国。在他们视线的尽头,一列黛青色山峦拔地而起,高耸云天。这时,一定有人向太宗介绍:那就是古时的荆山,是传说中轩辕黄帝冶炼青铜铸鼎的地方,后来人称“嵯峨山”。

若干年后,那位法号悟空的佛教信徒历经坎坷,远涉西域迎请佛教精典东归大唐,积劳成疾,坐化圆寂。信众出于对他的尊崇和敬仰,将他的灵骨安放在了这座有幸的青山之巅。

公元805年,那位曾经率兵收拾“安史之乱”残局的大唐第十代帝王德宗李适驾崩,一帮朝廷御用勘舆家们经过一阵紧张的踏勘和推算,最终在嵯峨山麓选定一方背风朝阳之地安葬德宗。此后较长一段时间,嵯峨山及其周围的原野便成普通百姓无法涉足的禁区。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无法考证那位日本皇室的神野亲王是否真的曾经担任遣唐使,在嵯峨山下游学考察,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后来真拿“嵯峨”做了天皇的名号,在位期间大力推行“唐化”,从礼仪、服饰、殿堂建筑一直到生活方式都模仿得惟妙惟肖。他还将京都近旁一座山更名为“嵯峨山”,并将其确定了自己百年之后的归葬之地。

再过数十年,那位名盛一时的大诗人李商隐登上了都城长安的北门城楼。他的视线越过邻近的渭水,稍远的泾水,最终落在了远处的嵯峨山。面对大唐国势的日益衰微,诗人感慨万千:嵯峨山还在,而那曾经湮没了嵯峨山的咸阳宫阙早已化为过眼云烟。历史可堪凭吊,现实总是那般残酷无情。李商隐的一首诗竟然成了一段谶语,让秦地山河自唐以后从京畿重地沦为屡遭游牧民族侵犯的西北边陲,嵯峨山也渐渐失去往日的风采。

历史不可能停下它演进的步伐。有明一代,那位享誉关中的理学大家马理竟然突发奇想,在距悟空禅师塔百步之遥的另一座山头上别出心裁地建起精舍,设坛授徒,探究理学精要,留下一段美谈。

曾几何时,急骤膨胀的人口对薪柴的需求再一次把人们的目光引向了嵯峨山。几年下来,原本草木葱茏的青山被活生生扒去了绿衣,露出了肌肤和骨骼,任阳光曝晒,凭风雨剥蚀,枯了山泉,萎了碧苔,丧失了往日的灵气。忽有一日,山脚下传出震耳欲聋的轰鸣,旷日持久的无序开采和违法盗采愈演愈烈,曾经浑圆的山体被开肠破肚,留下满目疮痍,也让当地人咽下了环境恶化的苦果。

所幸有一张环境保护的禁令,曾经的炮声轰鸣,曾经的车水马龙,曾经的扬尘漫天戛然而至,生态修复成为继任地方政府首长最为艰巨的任务。很快,人们从媒体上获悉,原来嵯峨山还是大西安中轴线北端的可靠依托。

我们坚信,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随着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在不久的将来,嵯峨山一定会重披绿装,也必将成为一张拱卫大西安的靓丽画屏。

(泾阳县纪委 杨东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