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有云:“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礼物流动的背后往往体现了人们礼尚往来的淳朴情谊。然而,一些场合中,传统的“有礼有节”、“礼尚往来”却是变了味,改了形,走了样,常常被一些官员当成自己行贿受贿、权钱交易的挡箭牌、遮羞布。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面对送礼者,懂得拒礼拒贿必然是一个刚性原则,但如何拒礼拒贿却可算得上是一门艺术。常言道“官不打送礼的”,在送礼者面前,再严厉的官也不好意思板下脸来训人。故而,古往今来,清官廉吏都各有拒礼之术,以巧妙回绝送礼者。
张伯行立檄拒礼。“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张伯行时任福建巡抚,为了杜绝接踵而来的送礼者,特地撰写了这篇《禁止馈送檄》,张贴于居所院门及巡抚衙门。全文仅56字,却充分表达了关心人民疾苦、注重个人名节、反对送礼行贿的主张,以致送礼者见此檄文,无不自愧离去。
廉希宪妙语拒礼。元朝时期,廉希宪奉命镇抚归顺元朝的荆南地区,归顺元朝的宋朝官员听闻消息,纷纷带着金银财宝去见廉希宪。廉希宪却说“你们仍担任原来的官职,有的还被破格提升,应当感念皇帝的恩典,尽力报效朝廷。你们送我的这些东西,如果是自己的,我收了便是不义;如果是公家的,你们拿来送礼,就是盗窃国财,我收了就是贪赃;如果是从老百姓那里搜刮来的,就更要罪加一等了。”如此一番透亮而有力的妙语说得送礼者无地自容,惭愧万分,都幡然悔悟、感激谢罪而去。
包拯赋诗拒礼。嘉祐六年,礼部侍郎包拯六十大寿,宋仁宗念其德高望重,要给他做寿。包拯推辞不过,只好勉强从命。生日当天,皇帝派太监送来寿礼。太监担心包拯拒礼不收,自己不好交差,便附诗一首,“道高德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之门外理不通。”包拯见状当即挥毫题诗回应,“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忌念叨功。操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如此一来,太监只好带着拒礼诗和寿礼回去复命。
羊续悬鱼拒礼。东汉时期,羊续到南阳郡上任不久,一名府丞就给他送来一条白河鲤鱼。羊续推让再三未果,只好收下。府丞走后,羊续当即将此鱼悬于屋外。不久,这位府丞便再次登门送礼,羊续指着庭中柱上悬挂的鱼干对他说:“你上次送的鱼还挂着,已成鱼干,请你一起都拿回去吧。”府丞见状甚感羞愧,只好离去。
当然,不论拒礼的方式何其繁多,拒礼的艺术如何高明,追根溯源,其本质都源于清官廉吏自身能够始终保持一颗严于律己、克己奉公的初心。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在反腐倡廉的道路上,广大党员干部务必心中高悬法纪明镜、手中紧握法纪戒尺,知晓为官做事尺度,方能参透拒礼的艺术,最终“留得清白在人间”!
(旬邑县纪委监委 刘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