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咸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洁文化 / 文学作品 / 正文
年 味
来源: 作者:市纪委管理员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0-01-22 10:07:47

记忆中的年味,是从腊月二十二开始的,也就是小年的前一天。这时学生基本都放假了,村子里开始飘荡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和零星的爆竹声响。 

小年这天,村子有杀猪的习俗,小孩子好奇,都围成一圈观看。那时也不知残忍为何物。

过了二十三,就开始打扫卫生。扫屋子、洗衣服,房子的角角落落和因为天冷积攒的衣物全都来个大清洁。

二十五之后,在外打工的人要回家了。老人的儿子女儿、孩子的爸爸妈妈、少年的哥哥姐姐......这是“年味”的主要成分。

街道的集市,固定在二、五、八3个日子,也就是每月的初二、十二、二十二,初五、十五、二十五,初八、十八、二十八。所以,二十五这一集,也是置办年货的主要日子。基本上这天就买鞭炮、粉条等干货。有富足人家,会给孩子买件新衣裳。

俗话说:“娃娃爱过年,大人怕花钱”,新年是孩子“盼望着,盼望着”到来的。赶集那一天,就盼着大人给个五毛一块的,买零食或者鞭炮。买回去的鞭炮,要放在炕上烙着,然后除夕晚上放一串、大年初一放一串、初五放一串、初七放一串、十五放一串。随放随取。

二十六七,该蒸馒头了。蒸馒头是一项大工程。从前一天就开始起面、接面,早了怕发酸、晚了怕面硬,冷了起不了、热了没形状,碱多了面黄,碱少了面青。馒头蒸到锅里,小孩子不能叫、不能笑、不能打闹、不能哭,唯恐馒头受了惊。每蒸出一锅馒头来,全家人都来点评。蒸的好了,主妇凯旋,一天心情都是好的,倘若不幸蒸的不好,主妇沮丧,孩子遭殃。

二十八,年前最后一集。不大的街道上摊贩挨挨挤挤、行人摩肩继踵,随处可见扛着肉的人喊着:“让让,让让,油哩,油哩。”这天就是买肉和青菜的日子。一整个冬天吃咸菜配稀饭,这时终于不得不破费买点青菜了。

二十九,做甜米和凉粉,这两样是过年必备。甜米七八碗,凉粉一大盆,来了亲戚直接热或切,省事又好吃。八十年代时还有豆腐,拉一袋淮豆,到豆腐坊去打成生豆浆,回来煮半瓮,用硷土点,然后舀到笼里控水、挤压、直至成型,然后一直吃到正月过完。

年三十。清早起来炉子生旺,吃过饭后家家户户开始煮肉。整个村子里飘着难得的肉香。嘴馋的孩子一会儿揭开锅看看,用筷子戳戳,等不及肉熟。大人看着眼烦,就安排大孩子小孩子们去贴对联。正午阳光明媚,家家对联红红,窗明几净,肉香阵阵。

傍晚天刚擦黑,就开始有人家放鞭炮、煨火了,从零星几家到连成一片,爆竹声声,火苗红红。

主妇们在厨房里忙活年夜饭,小孩子忙着放鞭炮、抓糖果、串门子。

八点左右,年夜饭好了,一家人围坐桌边,看春晚、喝可乐、磕瓜子、侃大天。

这个时刻真让小孩子心焦,好吃的饭菜与零食、红火的气氛和春晚,都挡不住他们对红包的渴望,简直是望眼欲穿。看到大人掏兜就紧盯。终于发了压岁钱,赶紧铺得平平整整,晚上睡觉时压在枕头底下。

大年初一,从零点开始就有人家放鞭炮,一直到清晨八九点,鞭炮声不绝于耳。这一天天还没亮就要起床,据说如果起得晚,就要懒一年。小孩子一睁眼就伸手摸枕头底下的红包,然后被大人催促着穿新衣,叮咛不能哭、不能吵架。

大年初一、初二、初三要吃长面。这三天按俗是不能动刀子的,所以面和菜都是前一天晚上切好的。吃过饭,小一辈的就要给长辈磕头拜年了。家庭大一点的,小辈在底下黑压压站一地,齐声磕头拜年,场面壮观。拜完年,随意吃两口菜,赶奔下家。

初二,是女儿回娘家、外甥走舅家的日子。所有出嫁的女儿不论远近,都必须在这天回家陪父母。老人大概都盼着这天,儿女齐全,阖家团圆。

初三至初六,远近的亲戚走一走。

初七,也称“人七”,这是一个重要的日子。要吃一整天拉魂面,不能动刀动针,不能有大的响动,不能在别人家过节,唯恐失了魂、落了魄。到了天黑时,在家里燃起蜡烛,插上香,一般由妈妈领着孩子,在村庄主干道路上走一圈,妈妈在前头喊:“XXX。回来!”,孩子在后头答:“回来咯!”,回到家里之后,还要在灶台、翁边、各房间里喊,把家里的人每人喊一圈,才算完。

过了初七,这年基本上就算过完了。有上班早的人也就开始动身出门了。不过一般没有要紧事的话,大都是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才走。

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灯笼高挂,屋里屋外亮亮堂堂。元宵节还有捏面人的习俗,家乡称为“耍活”,就是用面捏成十二生肖,点上眼睛,活灵活现。在十五晚上,要让这些小动物们“看灯”,就是把所有捏的小动物端出来,放在院子里,点上灯,看一会儿,才能吃。据说吃了没看灯的小动物眼睛会看不见。

元宵一过,算是正式过完年了。在外务工的人一走,孩子们一上学,家里又开始恢复冷清。

这时草尖开始悄悄冒出绿来,一年之计在于春,该下地忙活了。人们在春日的暖阳里忙忙碌碌,期待着下一个年更加团圆红火。

(长武县纪委监委 冯君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