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咸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洁文化 / 文学作品 / 正文
致敬安吴堡
来源: 作者:市纪委管理员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0-01-07 09:35:40

在泾河北岸780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散落着数百座或古朴或现代或规整或散漫的各式村落,如同一枚枚坚守岗位的棋子,护卫着一份份憧憬,护佑着连绵不绝的生存和繁衍。在这众多的村落当中,传承有序且能让人心生敬意的莫过于嵯峨山麓的安吴堡了。


时间上溯至大唐盛世,植被茂密风光旖旎的嵯峨山以及广阔的山前冲击平原当属李唐王朝皇家陵园所在地,为普通百姓无法涉足的禁地。至蒙元政权建立,汉人及其汉文化受到强烈打压,曾经的皇家陵园也湮没在了阡陌荒草间。此间,那位远赴河东修道的邑人张德琳得道西归,统领关中教事,勘得冶水之北,嵯峨山麓一方风水宝地,兴建道观迎祥宫,此为该堡有据可查的最早记载。明末清初,祖居江苏的吴姓人家从罗圈岩村迁来,与早前定居的庵家结邻而居,随以庵之谐音,取名“安吴堡”,延续至今。


在安吴堡这方土肥水美之地,吴氏家族人丁兴旺,枝繁叶茂,家业鼎盛,衍生出老四门、新六门的庞大户族。吴氏族人且耕且读,尤重商务,明清两朝,累有官宦,为地方豪门大户。其东院式易堂一支精于商事,早年西出凉州输茶塞外,之后南下江淮垄断盐业,至吴周氏主持家政,知人善任,驾驭有方,营建起通江达海的商业帝国。


吴氏一族贵不欺贫弱,富而有仁德,尊师重教,乐善好施,热心公益,其事迹屡载于县史方志,名垂后世。清同治光绪年间,吴建勋三次义捐位于县城姚家巷北的地产,支持陕甘味经书院和崇实书院的筹建;吴尉文、吴念昔祖孙二人出资筹建并修缮位在省城桥梓口西的乡试会馆,为同乡举子赴省应试提供方便;吴周氏更是斥银四万两,重修几于坍塌的县城文庙,斥银五千两资助味经书院刊印图书,传承文明,传播文化;而每当饥荒流行,吴姓富户总会拿出银两,舍粥城乡,赈济贫弱。百余年后的今天,每一位有机会走进安吴堡的游人不应只艳羡于那些古色古香的深宅大院,更应该向那些曾经创造了经营奇迹,慷慨仗义的吴氏族人表达诚挚的敬意。


在安吴堡,值得敬佩的还有那位学惯中西文博古今的吴宓教授。吴宓自幼敏悟好学,又得其姑丈三原大儒陈伯澜教诲,颇有诗名。少年时代在三原宏道学堂、清华学校留美预科班学习,后留学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哈佛大学,并游学于英国牛津、法国巴黎,毕生专注于语言教育和比较文学研究,曾任教于东南大学、东北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云南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重庆大学等多所国内知名高校,培养出一大批语言文学方面的专家教授。同时,他还以颇丰的著述奠定出在红学研究上的煊赫地位。走进安吴堡,那座偏居于吴氏陵园东北角的小小坟茔自然不能错过。


当曾经的繁华渐渐消遁,当日寇的铁蹄肆虐神州,安吴古堡敞开胸怀,迎接了来自五湖四海的热血青年。他们在这里接受心灵洗礼,坚定抗战信心,苦练杀敌本领,培养工作能力,迅速成长为信念坚定、作风顽强、团结守纪的优秀青年干部,继而投身于民族解放的伟大洪流之中,也把安吴堡的名字铸进了中国青年运动史的不朽丰碑。


致敬安吴!致敬那些曾经在安吴堡学习工作生活且创造出骄人业绩的人们!

(泾阳县纪委 杨东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