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咸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洁文化 / 文学作品 / 正文
重温千古家训传承廉洁文化
来源: 作者:市纪委管理员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0-04-09 10:00:42

中华民族重视家国情怀,更重视家庭教育。流传千古的家训,便是中国人安身立命,高洁品德的文化力量。家训中廉政文化的部分,更是照亮我们一生的文化灯塔。


修身立志,志存高远

明代王阳明有著名的96字家训,成为世代流传的家训名言,福泽后代。他在《示弟立志说》中提出,“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意思是,志气是一个人的气场,立命的根本,所以如果贪婪于游戏的嬉乐和口舌之快,那你将来势必会一事无成。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即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嵇康在《家诫》中强调“人无志,非人也”,告诫儿子,“若志之所之,则口与心誓,守死无二,耻躬不逮,期于心济。

国人三岁启蒙,从《三字经》、《弟子规》开始,学习修身立志之言,不同的著名教导我们不同的人生信条,我们必须有远大理想,志存高远。修身立志之念,从小灌输,根植于心,相伴一生。于是我们有了各自的人生目标,但都笃信忠诚诚信,勤学上进,自律自强等优秀品质。也是这些品质,照耀在我们学习、工作的道路上,让慎独省思,克己复礼,不懈一生。


俭以养德,廉洁深植

民间有句老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廉洁文化,自古有之,融于家训,源远流长。勤俭持家也是历代家训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朱子家训》中强调,“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范纯司马光在家训中告诫儿子“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诸葛亮《戒子书》中“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都是要求子孙后人注重节俭,杜绝浪费。

节俭是个人修养、家庭生活的美德,是一个人最早接触关于廉洁文化的概念。节俭发展到个人的工作领域,上升到治国理政的高度,就成了廉洁之理。唐太宗《帝范》中说,“夫圣代之君,存乎节俭。富贵广大,守之以约;睿智聪明,守之以愚。不以身尊而骄人,不以德厚而矜物”。康熙帝《庭训格言》中教谕子孙应当“清心寡欲”,这是保持大清基业万古长青的根本,雍正帝严格遵守这一训导,才能彻底诉请朝廷贪污腐败之乱,为后乾隆皇帝发扬”康乾盛世”打下基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不仅胸怀天下,更是在历史上著名的“两袖清风的”清廉典范,他“惟俭可以助廉”的为官理念,也影响了儿子范纯仁成为历史上颇有建树的清官,名垂青史。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来就说,节俭生活作风、勤俭持家家风的养成,有助于在工作中保持廉洁自律,廉洁从政。


廉洁自律,无愧于心

中国乃礼仪之邦,倡君子之道,普通人也当修养有佳,行事坦荡。身在职场,更当“非义之事,不计于心。非理之利,不入于家”。坚决拒绝公私不分,假公济私之事。这是拒绝诱惑,拒绝腐败的第一步。无论公私,非一己之力可担。

孔子曾言,“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颜氏家训》,“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讲的是我们应当洁身自好,谨慎交友。切莫因他人之因,误入歧途。毕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爱国爱家,忠诚事业。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中,大国小家,始终一体。“有国才有家”、“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等脍炙人口的民间家训,中华儿女从小耳濡目染。家国共建,家训家风不仅是个人和小家发展昌盛的文化力量,更是构建廉洁之风、廉洁从政的精神力量,从内外滋养众生。

(旬邑县法院 雷可宁)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