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兴平市纪委监委立足监督首责,充分运用“第一种形态”,紧盯重要节点、关键岗位和重要领域,注重抓早抓小、突出精准有效,做实做细日常监督,防止小问题变成大错误,织密织牢“第一道防线”。
市纪委监委把履行政治机关职责、关心关爱干部有机结合起来,深入推进谈心谈话制度,结合审查调查、信访举报、专项巡察、派驻监督工作中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点题整治责任单位,开展谈话提醒。同时,紧盯民生领域、乡村振兴、营商环境、耕地保护、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通过督查督办、专项整治、列席会议、听取汇报等监督方式,将政治监督与日常监督贯通协同,对发现的党员干部在思想、作风、纪律等方面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综合运用约谈、谈话提醒、批评教育等方式,帮助厘清问题,找出“病因”,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
此外,兴平市纪委监委紧盯“关键少数”,利用廉政档案为领导干部精准“画像”,综合运用党风政风监督、问题线索排查等对领导干部进行“廉政体检”,灵活运用提醒谈话、组织约谈、诫勉谈话等方式,早发现、早处置,防止“小过错”演变成“大问题”。今年以来,共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处理290人次,其中运用第一形态处理162人次,占比55.9%,真正让红脸出汗成为常态,把严管厚爱落实在日常。
与此同时,市纪委监委还坚持标本兼治,做好监督执纪的“后半篇文章”,通过编印典型案例汇编、在网站和微信公众号通报典型案例等形式,以案明纪、以案为鉴,筑牢党员干部思想堤坝,力求达到“查处一起案件,教育一批干部,健全一套制度”的目的。另一方面,市纪委监委借力学习教育,通过集中学习、专题培训、观看警示教育片、旁听庭审等途径,把廉政教育抓在日常、严在经常,切实增强党员干部纪律规矩意识,坚决做到严守“底线”、不踩“红线”。
“惩治不是目的,严格要求、教育和保护党员干部才是根本。”兴平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长期坚持严的主基调,分类施治、分层施策,加大“把脉问诊”力度,在“治未病”上积极作为,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党员干部的强力“清醒剂”,筑牢“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思想防线,真正体现严管厚爱,切实把好“廉洁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