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兴平市纪委监委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规范运用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 督促各级党委(党组)针对党员干部身上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根治“小病”、防治“大病”,真正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截至目前,该市运用“四种形态”处理744人次,其中“第一种形态”处理537人次,占比72.2%。
坚持抓早抓小。督促各承办单位在办理问题线索中,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提醒、纠正,确保对党员干部存在的问题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切实做到严管厚爱、“治病救人”。紧盯重要时间节点、关键岗位、重要领域,结合梳理排查的廉政风险点开展谈话提醒,督促各单位党委(党组)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抓好党员干部监督教育管理。在生态环保、疫情防控、工程项目建设等重要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中,充分运用谈话提醒的教育在先、预防在先功能,有力推动工作落实和问题整改。
坚持精准处置。结合具体情况,将履行监督职能职责、关心关爱干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查阅廉政档案、问题线索处置台账、相关会议记录、述责述廉报告等,结合日常监督检查、信访举报、审查调查、信访举报、巡视巡察工作中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根据谈话对象具体情况“量体裁衣”,制定谈话方案,零距离面对面谈话。同时,结合案情,从是否存在严重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问题、行为造成的后果和影响、配合组织审查及主观认错悔错态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精准运用“第一种形态”,做到宽严相济,使谈话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坚持发挥实效。为避免“一函了之、一谈了之”,盲目运用“第一种形态”,市纪委监委注重问题线索办理时效和质量,强化对办理情况的跟踪、督办、调度和审核,确保问题线索办理时效和质量双过硬。同时,坚持问题导向,根据暴露出的问题,督促相关单位全面梳理廉政风险点,深入剖析原因、找出问题根源、强化问题更改整改、深化标本兼治,并向市纪委监委报告“第一种形态”处理后的整改落实情况,形成“问责处理- -监督检查-整改落实”的工作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