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燕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就没有我的命了!”这句话已成了三原县徐木中心朱家湾村贫困户王青芹的口头禅,他逢人便说。去年,该村第一书记及驻村工作队队长燕定平与村干部发现他家的房子属于重度危房,随时有倒塌的危险,便组织人员帮助其搬离。几天后房屋倒塌,王青芹最终避免了事故的发生。
燕定平,陕西农村信用社咸阳审计中心干部,在农村金融岗位工作三十余年。在55岁那年,他毅然担起了徐木发展服务中心朱家湾村第一书记及驻村工作队队长的重担。
“走”出来的干群情
接受组织任命谈话后,他便坚定了一个信心:一定要好好干,让村里的条件在自己的努力有变化,让乡亲们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不辜负组织的信任。
上任的第一天,面对陌生的环境,他没有动摇初心,简单的收拾后,村委会就成了他的家、他的办公室,他要在村里安营扎寨。作为第一书记,他深知摸清吃透村情民意是关键,而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深入农户,走访了解。
于是,朱家湾村子里便有了他奔走的背影。走进老党员、退休村支书的家,询问老人家的身体情况,了解村里的党员个人情况、家庭构成等,老人家常常拉着他的手直夸党的政策好,党的干部好。来到贫困户的家里,他又是帮着整理卫生,又是帮着修理损坏的家电,给他们讲解保健常识,村里的贫困户都欢迎他到家里去。来到村里致富能手的家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发动他们和自己一起为村里做点事,为村民谋点福利。时间长了,日久也生情了,他成了全村的客人,也是全村人的亲人,谁家做点农家特色饭菜,都不忘喊他一起来。
今年春节刚过,贫困户邵雨来承受不了儿子邵柯精神病突发而身亡,一时家里无人理事,全家人不知所措,燕定平得知后冲在前面。一方面忙着向县乡各级有关部门汇报情况,争取相关的政策补助;一方面协助料理后事。最让他放心不下的就是邵雨来那还未成年的儿子,他出面协商,最后将邵柯的监护权托付给叔父,他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燕书记用自己的真心换来了群众的信任,一种美妙的情愫在他和群众的心田慢慢漾开来了……
“谈”出来的亲友情
燕书记在长期的群众走访中发现,村里的贫困户普遍存在“靠着墙角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的观念,若不改变他们的观念,送再多的米面油,也不能解决问题。扶贫,先扶志!人一旦思想活了,通了,很多死结也就解开了!于是,在他的提议下,朱家湾村出台了贫苦户遇到难事、急事“两委”成员包户上门的制度,要求包户干部耐心做思想工作,真诚沟通,让贫困户先从思想上脱贫。思想丰富了,生活也就自然好了!
为了改变朱家湾村群众的健康用水问题,去年8月份根据上级安排,引入清惠渠安全用水,村上安排专人开挖2公里的自来水主管网沟渠。在开挖过程中,个别群众有情绪,不理解不配合,工程到他家门口,故意刁难,给村上提无理要求,严重影响施工进度。他第一时间组织召开会议,统一村“两委”人员思想,由村“两委”成员与驻村工作队人员分头对部分群众入户进行谈心、争取群众的理解支持,他反复告诫大家,一定要有耐心,搞清楚群众的顾虑到底是什么,一定要让群众明白健康饮水的重要性。在燕书记的带动和努力下,顺利完成了朱家湾村的自来水主管网铺设工作。
当清凌凌的自来水哗哗地在农家小院响起的时候,群众乐了,燕书记笑了!
燕书记用自己的耐心拉近了和群众的距离,一种友情,一种亲情充溢在他们心中,芳香四溢,光彩夺目!
“干”出来的大情怀
贫困村要脱贫,必须找到契机,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必须打造自己的产业,进而逐步形成产业链,确保广大群众真正脱贫。
经过三个多月的实地调研,燕书记他们对朱家湾家村整体情况做出了研判,可以建立光伏发电站。于是他经常奔波于单位和村组之间,报方案,定措施,不知牺牲了多少休息的时间。在他的努力与坚持下,联社投资140多万元,在该村小学教学楼顶安装了2000平方米200KW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站,有效解决朱家湾村40户贫困户脱贫及村级集体经济问题。
在抓整村产业的同时,他也大力支持有能力的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村上的贫困户王景伟家虽然自行养殖了肉猪,但规模小、管理差,收入甚微。针对王景伟的情况,他利用金融部门优势,帮其办理扶贫无息贷款5万元,协调发放产业资金6000元,联系农技中心技术人员上门进行养殖技术培训。经过一年的努力,王景伟的肉猪养殖规模已发展到30多头,年收入8万余元。如今他经常自豪地说:“党的扶贫政策就是好,扶贫工作队帮了我大忙,我老王光荣脱贫啦。”
当百姓为他竖起拇指时,“我做得还不够!”他说。
当领导为他争取荣誉时,“机会给年轻人机会吧!”他说。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真正为百姓做事的人,百姓总是把他抬举的很高很高!
既然走上扶贫的道路,便只顾走好脚下,何惧风雨!燕定平经常对驻村工作队的人说。
我们坚信燕定平同志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定会一路前行,一路收获,一路阳光满满!
(三原县纪委 魏雪莉 王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