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张,你姨之前看病买药报销的钱我感觉报少了,你帮叔在算算。”“小张,多亏你帮忙,不然眼睁睁的就把政府给咱扶贫的花椒树就旱死了!”“小张,进屋来喝口水!”......村民们口中的“小张”是武功县民政局驻岸底村工作队队长张旭岗。初来岸底村时,村民们对这个90后小伙子很是怀疑,“一个小娃娃都没我年龄大他能带领我们村脱贫?”“我看就是来走样子的!”在一片怀疑声中小张暗暗下定决心,一定带领大家走出贫穷,走向富裕。
摸清底子,找准“贫穷病根”
岸底村是武功县游凤镇最为偏远的一个贫困村,人口居住散远,土地贫瘠。全村共364户1638人,其中建档立卡户有28户91人。多年来,90%以上的土地都是以小麦、玉米种植为主,群众收入单一、微薄。
2018年12月,当接过民政局新一轮扶贫工作的“接力棒”后,张旭岗便踏上了他的“扶贫之路”。刚接手工作的他就开始上门“认亲”,一大早他就让村主任带着他走访贫困户。刚到村口,就碰上贫困户刘兴科夫妇,看到新来的小伙子,刘兴科满脸笑容迎上来说:“宋主任咱村可来新人?看着年轻很,跟我儿差不多,么看是不是来干实事的?”,村主任笑着说:“怎么啦,人家年轻就不能干事?年轻才有冲劲干劲,才能创新,带领我们村早日踏上富裕之路!”。
白天,张旭岗深入村组群众家里和田间地头,与村民面对面交谈,详细询问村民的家庭状况、收入来源、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生产生活情况,认真听取并记录各户的发展愿望和诉求。晚上,他灯下加班整理材料,分析各家各户致贫原因,结合实际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途径。努力做到一户一策、一人一法,逐户逐渐分类,确保脱贫攻坚措施可操作、接地气、能让大家认同。他的努力渐渐得到了大家的信任,而留给自己的,却是几本厚厚的驻村日志和一双磨破的运动鞋。
脚踏实地,作担当的“实干者”
“人常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可是脱贫攻坚永远在路上。只有多干实事,群众才能信服我” 张旭岗说。前期的民政扶贫已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而他只有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地再完善再更新。
岸底村脱贫攻坚任务重、压力大,村里其他干部的年龄偏大,对办公软件不太熟悉,他就对村主任宋选民说“作为村里的工作队队长,我所驻的村扶贫业务不能拖全镇的后腿。”他不顾工作任务繁重,义无反顾,主动承担起村里信息录入、档案资料整理的工作。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到贫困户家拉家常、出点子、想办法、宣传扶贫政策,让扶贫真正扶到根子上,扶到点子上,扶到老百姓心坎上。
“我做扶贫工作最大的体会是,对老百姓要耐心、细心、热心,最多的时候我一天走了12户,手机计步软件显示有3.2万步。”张旭岗说。扶贫工作以来,他用自己的私家车往返于武功县城到岸底村的角角落落,反反复复,日积月累,即将结婚的新车已经行驶了四万余公里。车的行程是可以计量的,而服务群众的道路是无止尽的。
倾心尽力,做群众的“贴心人”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和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岸底村开始产业扶贫发展花椒种植。产业是引进了,可是村民们对种植的技术还是存在欠缺,为了让大家能更加专业合理的种植花椒增加收入,张旭岗多次向岸底村所在的游凤镇和民政局申请人力物力,在多方努力下,邀请了种植技术管理方面的专家杨凌示范区农科城魏教授前来培训花椒采摘及田间管理技术。
魏教授在田间地头对花椒的修枝剪叶进行边讲解边操作演示,再由群众进行亲自动手修剪,手把手教大家,提高了大家的学习兴趣和操作能力。“小张以后应该多搞些这些个培训,人家教授讲的就是好,实在!之前我对修枝剪叶不懂,这一讲都会了,哈哈......”村里老王高兴的说。通过培训大大提高了群众们对花椒种植可以增加收入的信心。
“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为群众办实事,不是为村里要点拨款,过年过节问个好就行了;与人民群众建立感情不是开几次会、说几句话就能建好的,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帮群众所需,做好群众的贴心人,就要用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张旭岗说。
花椒种植技术解决了,销路又成了难题,传统的客商来收价位提不上去,村民们的收入也增加不了多少,为了让花椒有更好更广的销售路子,张旭岗先后跑了很多地方学习别人的经验,晚上在网上查找有关花椒种植销售的好渠道,经过多次的外出考察学习,他最终决定在花椒销售的传统路子上进行改进,经四支队伍开会研究决定成立花椒烘干厂房,这个想法的萌生,不仅解决了花椒销售难题,同时可以让贫困户再就业,在家门口就能上班。说干就干,他连夜晚起草方案,和村主任将有关资料递交游凤镇政府及民政局,争取早日拿下这个项目,让大家向脱贫又迈向一大步。目前,这个项目现在还在积极地争取当中,但是他说,“好事多磨,扶贫永远在路上,岸底村虽然生活生产有所改善,但村民们还不富裕,产业发展还不平衡,底子还不厚,我会继续努力,当好村民们的参谋和助手,让岸底村和谐、富裕、实实在在的脱贫奔小康!”
(武功县纪委 王晓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