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榆村春季贫困户疏花疏果的田间地头,夏季套袋疏枝晚归休憩的贫困户家中,秋季果农摘果施肥的果园里,冬季群众修建涂白的现场,人们总能看到那个热情指导群众果园作务忙碌的身影,作为一名帮扶脱贫驻村工作队员,他认真践行为党旗增辉,让组织满意的共产党员职责,他风里来雨里去,顶着烈日,冒着酷暑,踏着泥泞,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用自己的恒心、耐心和爱心热情服务驻地果农,为贫困户的增收,想办法,出主意,挥洒辛勤的汗水,奉献着对贫困户无私的爱。为榆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做出了一个果业工作者应有的贡献,也用锯子和剪子谱写了一首无悔的扶贫新篇章。他就是县果业局驻史德镇榆村驻村工作队员张博奇同志。
张博奇,大专文化,中共党员,生于1978年12月9日,2002年毕业于陕西省仪祉农业学校园艺专业,农艺师职称,陕西省农村广播电台特邀请专家,现任礼泉县果业局项目管理股股长,2018年2月被县委组织部安排调整为果业局驻礼泉县史德镇榆村工作队员,负责精准脱贫工作。该同志驻村以来始终把自己看做是一名普通的榆村村民,把驻地把当作自己的家,克服各种困难,吃住在办公室、起早贪黑、走村串户,深入农户调查摸底,访贫问计,经常与村组党员干部、贫困群众座谈交流,了解生产生活状况,认真记好民情日记。通过调查村情和深入的走访调研,他不仅准确掌握了建档立卡贫困户一手资料,还清楚的掌握了整个村情民意。
认真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质。他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提高政治站位,坚决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的权威性,特别是习总有关精准脱贫的重要论述,永远把人民的事情放在手上,扛在肩上,记在心里。把党性观念扎根于内心深处,融入灵魂,做到思想上不动摇,行动上不出错,永远跟党走。努力做好精准脱贫的各项工作,竭尽所能,为人民群众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做到无愧于心,无愧于驻地群众。
转变角色吃透村情追根溯源找穷因。人到了村上,心也就到了村上,进驻榆村后,他为了不影响群众,不增加村委会负担,严格按照“礼泉县四支队伍”的政策规定,自备生活用品,自办伙食,自带行李,自起炉灶,吃住在村委会的办公室里,这一住就是几乎整整一年,仿佛榆村成了他的“家”,而他在咸阳城市的家,以及他那还在上学的女儿,似乎渐渐淡出了他的记忆。为了进一步熟悉和掌握村情民意,他白天进贫困户的果树园,晚上入户和和群众拉家常,了解了榆村情及贫困户基本情况的一手资料。该村是史德镇典型的后进村,近年受果贫效益下滑的影响,群众生活水平整体不高,村集体组织没有,村两委会软弱无战斗力,无党建室,村级道路急需建设,群众出行难。
精准施策真心帮扶为民搭建致富路。为了全力推动该村精准脱贫工作有序开展,他和村两委、县果业局协同配合“按照干部到位、责任到人、措施到位”的要求,确保每一个贫困户都有人帮扶,每周二同局机关党员认真开展“一帮一帮”,了解贫困户的所思所想,做到“一户一策”,为贫困户制定切实可行的脱贫措施,寻找致富途径,制定年度帮扶目标、阶段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对因病、因学、因灾致贫户,开展点对点,一对一重点帮扶。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群众共同富裕,建设美丽新榆村,我们制定了榆村产业发展计划《2018--2020产业帮扶计划》、2018年帮扶计划
明确分工确保脱贫显实效。为了确保帮扶工作效果,张博奇同志上联下达,按照责任分工,将年初确定的重点攻坚项目按照时间节点,重点抓好督办落实。为解决名群众生产、出行难问题,为榆村联系有关部门硬化了2.5公里街道、铺设田间砂石生产道路5500米。抓好水利脱贫。恢复整修机井2眼,并顺利通电,并灌溉农田3次约1900亩;29户未脱贫困户自来水入户工程已全部到位,解决贫困群众安全饮水问题。抓好环境整治。新建垃圾池17处,安装太阳能路灯196盏,添置垃圾清运桶60余个。抓好电力脱贫。购置变压器在南塬地新建一座二级提水泵站,保障2000余亩农田引水灌溉,已建成投入使用。抓好助学扶贫。坚持每年为5个因学致贫困难户(1名大学生)解决学杂费0.5万元直至大学毕业。抓好医疗脱贫。联系咸阳爱耳眼科医院给贫困户义务检查身体,收缴养老保险金20万元,联系镇卫生院按期入贫困户家中进行健康帮扶。抓好产业脱贫。组织成立中秦水果专业合作社,吸纳38户贫困户入社,筹集资金5.64万元,购买菌包2万个,建设占地约50亩的地栽黑木耳休闲观光采摘园,带动全村群众脱贫致富。联系西农教授对果农培训6次,发放技术资料3万份,新栽新品种果树430亩,果园套种优质秦薯2号红薯苗35000棵。对涉及事项多、任务重、难度大的扶贫项目,我团结村两委坚持做到倒排时间表,合力攻坚,每周督办,小事不过夜,大事三天结,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受到了榆村群众交口称赞一致肯定“这才是真扶贫、扶真贫呀”。
(礼泉县史德镇纪委)